他砌出的护坡,石块错落有致,缝隙均匀,仿佛天然生成,比机械喷涂的水泥护坡更多了一份厚重与美感。
在砌完最后一块石头后,库尔班江老人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用凿子轻轻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抽象的白杨树图案——那是他独特的标记。
施工队长好奇地问:“大叔,您刻这个干嘛?”
老人望着即将通水的渠道,目光深邃:
“这渠,以后要流很多年水,养很多人。我老了,可能看不到它完全发挥作用的那天。”
“但留下这个记号,以后我的孙子,孙子的孙子,路过这里,就能知道,他们的爷爷,曾经为这条‘生命渠’出过一份力。”
“这就像……就像在这片土地上,签下了我的名字。”
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原来,这位沉默的石匠,是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与这项伟大的工程,以及这片土地的未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段,施工队面临着另一个挑战——风沙对已建成渠道的侵蚀和淤积。虽然设计了防沙网,但效果有限。
马建国项目部的技术员小赵,一个刚从林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看着被流沙不断掩埋的管沟,忧心忡忡。
他提出了一个在大家看来“不务正业”的建议:
在渠道两侧,因地制宜地种植耐旱的梭梭树和红柳,构建生物固沙带。
“小赵,咱们是修水利的,不是搞绿化的!工期这么紧,哪有闲工夫种树?”有人反对。
“就是,种了能活吗?这鬼地方,水比油还贵!”
小赵没有放弃,他找来了大量的资料,向马建国和陈山河论证:
梭梭和红柳耐旱、耐盐碱,根系发达,固沙效果极好。
一旦成林,可以大大减少风沙对渠道的威胁,降低长期维护成本。而且,它们还能改善小气候,意义深远。
他还算了一笔账:“前期投入一些水养护树苗,看起来是浪费,但从渠道全生命周期看,是省钱的!这叫‘以生态养工程’!”
马建国被小伙子的执着和长远眼光打动了。
他力排众议,划拨出一部分经费和人力,支持小赵的“副业”。
于是,在紧张的施工间隙,出现了一支“不务正业”的小分队。他们利用施工废水和收集的雨水,小心翼翼地在渠道两侧的沙地里,栽下一株株看似弱不禁风的树苗。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树苗常常被风沙掩埋或被烈日烤焦。
小赵和他的“植树小队”就像呵护婴儿一样,不停地补种、浇水、搭建简易遮阳棚。
很多工人一开始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但小赵不为所动,日复一日地坚持。
奇迹在坚持中发生。几个月后,第一批成活的梭梭苗在风中挺立,泛出点点绿色。
虽然稀疏,却给茫茫戈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老石匠库尔班江看到后,对马建国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巴郎子(小伙子),亚克西(好)!他做的,是给子孙后代积德的事情。”
阿迪力和其他当地的管水员看到后,也主动加入了植树队伍,带来了本地特有的沙生植物种子。
渐渐地,渠道两旁出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绿色丝带。
它们不仅守护着渠道,更成为了戈壁滩上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一些小鸟和小动物前来栖息。
小赵的“不务正业”,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工程建设,不仅是征服自然,更是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未来播下绿色的种子。
就在戈壁段施工最吃紧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沙尘暴袭击了工地,持续时间长达三天。
通往外界的道路被流沙阻断,补给车辆无法进入。工地的存粮和饮用水眼看就要见底。
工人们顶着风沙,坚守岗位,保护已完成的工程,体力消耗巨大。饥饿和焦躁的情绪开始蔓延。
消息传到附近的阿瓦提乡,乡亲们急了。艾山大叔第一个坐不住了,他拄着拐棍,在村里大声吆喝:
“修水渠的‘客人’们断粮了!他们是为了咱们才受这个罪的!咱们不能看着!”
没有动员,没有组织,朴实的村民们自发行动了起来。
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白面、羊肉干、馕饼都拿了出来。可是,道路不通,怎么送过去呢?
几位熟悉地形的年轻牧民站了出来,他们牵出自家最强壮的路驼,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驼队。
村民们把汇集起来的粮食、装满水的水囊,牢牢地捆在骆驼背上。
风沙依旧猛烈,能见度不足十米。牧民们凭着对地形的绝对熟悉,牵着骆驼,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风沙中艰难前行。十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大半天。
当这支满身沙土的驼队,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工地营地时,马建国和工人们都惊呆了。
看着从骆驼背上卸下的,还带着村民体温的粮食和清水,许多硬汉子的眼眶都湿润了。
艾山大叔代表乡亲们,把东西交到马建国手里,朴实地说:
“马队长,东西不多,是大家的一点心意。你们吃饱了,才有力气给我们引来‘幸福水’!”
那天晚上,工地的临时厨房里,用村民们送来的面粉,做成了一锅锅热腾腾的面条。
这面条,汇聚了阿瓦提乡家家户户的心意,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百家面”。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这碗意义非凡的面条,感觉格外香甜,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马建国端着碗,对全体工人说:“同志们,看到没有?这不仅仅是一碗面!这是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我们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这条渠修好,把水给他们送过去!”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碗在风沙戈壁中传递的“百家面”,浓缩了兵地之间、民族之间最质朴、最深厚的情谊,成为了“清泉计划”中最温暖、最动人的记忆之一。
它让所有建设者更加坚信,他们流淌的汗水,终将化作甘泉,滋润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幸福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