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的脉搏,与民心的跳动,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北疆清泉计划”的浩大工程,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各方力量。
作为兵团精神的发源地和人才摇篮,军垦城自然不会缺席。
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新城,虽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但其对工程的关注与支持,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王丽娜领导的战士新能源公司。
在解决了勘察队的野外用电难题后,叶风看到了更大的需求。
她主动联系指挥部,提出无偿援建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专门为沿线那些尚未通电、或者电网脆弱的施工营地和未来泵站提供清洁能源。
“清泉计划需要动力,动力离不开电力。我们军垦城的企业,不能只站在旁边鼓掌。”
王丽娜在公司的决策会上这样说。很快,一支由战士能源公司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光明小队”开赴工地。
他们带着高效光伏板和储能设备,如同当年的军垦战士安营扎寨,在一个个节点上,将阳光转化为驱动水泵和照亮夜晚的动能。
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着军垦城与工程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号。
一天,一辆老旧的“东方红”拖拉机,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重型卡车,从军垦城农机站出发,运往戈壁段工地。
随车同行的,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军垦城第一代农机手,退休多年的李大爷。
这辆编号“07”的“东方红”拖拉机,是当年垦荒时的功勋机械,虽然早已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
但李大爷一直精心保养,视若珍宝。当他从在工地工作的儿子那里听说,有一段松软沙地,大型机械容易陷车,影响材料运输时,他坐不住了。
“我那老伙计,履带宽,底盘重,专门治这种软沙子!”
李大爷找到农机站领导,坚决要求把他的“铁牛”送到前线去。“它退休了,但它的力气还没退休!让它再去发挥发挥余热!”
“铁牛07”到达工地后,果然不负众望。在其它轮式车辆望而却步的沙地区域,它吭哧吭哧地牵引着拖车,稳稳地将水泥、砂石运送到指定地点,成了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李大爷也没闲着,主动留下来当了几天“技术指导”,教年轻司机们如何在这种特殊路况下操控履带车辆。
看着这台饱经风霜却依然有力的老拖拉机,马建国感慨地对工人们说:
“看见没?这就是咱们军垦城的家当!老的、旧的,只要还能出力,就绝不闲着!这种精神,比什么都宝贵!”
李大爷和她的“铁牛”,用行动诠释了何为“退役不褪色”。
工程的艰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的野外作业,与家人分离,面对枯燥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一些年轻队员难免会出现思乡情绪和心理波动。
这个消息传到军垦城团委。曾经在兵团价值观重塑活动中深受触动的年轻一代坐不住了。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名为“心灵驿站”的志愿小组。
他们的支援方式很特别——不送物资,送“精神食粮”。
他们广泛收集军垦城老中青三代人的照片、故事,特别是老一辈军垦战士开荒造田的珍贵影像和口述历史,制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和短视频。
他们发动城里的中小学生,亲手绘制鼓励的卡片,写上稚嫩而真诚的祝福。
每隔一段时间,一个个装满这些“精神食粮”的U盘和包裹,就会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各个工地。
工人们在休息时,围在一起观看军垦城的历史影像,阅读孩子们画的彩虹和太阳,听着来自故乡亲人的语音问候,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内心又重新充满了力量。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看到屏幕上那些比我们当年条件更艰苦的老兵们,用坎土曼和血肉之躯开辟出绿洲时,我们眼前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叔叔阿姨辛苦了,你们是最棒的!’时,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身后,站着整个军垦城。”
阿依江和刘军垦虽然政务繁忙,但始终心系工程。
他们商定,利用一个周末,轻车简从,前往几个关键标段“探亲”——
不仅仅是视察工作,更是看望慰问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其中不少就是从军垦城走出去的干部职工。
他们没有事先通知,直接来到了戈壁段马建国的项目部。
当时正是午休时间,他们看到工棚里,墙壁上贴满了军垦城“心灵驿站”送来的孩子们的笑脸图画;看到库房里,李大爷送来的“铁牛07”正在检修保养;看到食堂角落里,堆放着战士能源公司送来的光伏备件。
阿依江走到正在休息的工人们中间,坐下来,像拉家常一样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想法。
刘军垦则仔细查看了工程进展,特别关注了小赵负责的生物固沙带的成活情况。
当听到马建国讲述“百家面”的故事,看到工人们虽然皮肤黝黑、嘴唇干裂,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乐观时,阿依江动情地说:
“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在这里流的每一滴汗,军垦城的父老乡亲都记在心里!”
“你们挖掘的不仅是渠道,更是在续写我们兵团精神的时代篇章!军垦城,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刘军垦也铿锵有力地表示:“看到大家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战斗力和创造力,我就看到了我们兵团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清泉’必将流淌,精神必将传承!”
这次特殊的“探亲”,没有盛大的场面,却无比温暖人心。
领导们的肯定和关怀,以及背后军垦城源源不断的、有形无形的支持,如同强心剂,让一线建设者们倍感荣光,斗志昂扬。
来自军垦城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从不同方向汇入“北疆清泉计划”的宏大叙事中。
它们或许是技术的支持,或许是物质的援助,或许是精神的鼓舞,但无一例外,都带着军垦城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
这股力量与工地上的汗水、与各族群众的期盼融合在一起,共同托举起那即将奔涌而来的、滋养北疆未来的生命之水。
工程的根基,因此而更加深厚;前行的脚步,因此而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