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都市 > 大国军垦 > 第3172章 群策群力

第3172章 群策群力

“成本工期重要,但人心更重要。”古丽米热语气坚定。

“别忘了我们这个工程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为了通水,伤了老百姓的心,那这水就算引过来,味道也是苦的。”

她立刻向陈山河和阿依江汇报了情况。阿依江的指示很快传来:

尊重民俗,体现关怀。在符合工程整体安全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微调线路,避开坟茔。

同时,由指挥部和当地乡政府出面,给予阿依夏木奶奶一家适当的精神慰藉和物质补偿,并协助她,如果愿意,可以将孩子遗骸迁往合适的墓地。

方案最终进行了微调,渠道线路线向外平移了短短五米。就是这五米,保住了一位母亲多年的心灵寄托。

当推土机在调整后的线路上开始作业时,阿依夏木奶奶在女儿的搀扶下,默默地看着,然后朝着古丽米热和施工队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雷公”后来私下对古丽米热说:“古工,那天我差点犯了错误。光盯着钢铁水泥,忘了底下是活生生的人。你这‘润滑剂’,真管用!”

古丽米热笑了笑:“雷经理,工程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让热的去温暖冷的,这工程才有了魂。”

与此同时,在李哲负责的吐鲁番盆地智能灌溉系统安装调试标段,则上演了一场另类的“叛乱”。

李哲汲取了之前的教训,在设计优化和与当地沟通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设计的系统简化了操作界面,提供了汉维双语提示,并且计划对当地选派的管水员进行系统培训。

他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打造他理想中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然而,当第一批太阳能驱动的自动控制阀、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运抵现场,开始安装时,问题出现了。

被选派来学习管理的当地年轻管水员,对这些闪烁着指示灯、连着线路的“铁疙瘩”本能地感到陌生和排斥。

他们更习惯于看水势、摸墒情,凭经验判断什么时候该放水,放多少。

让他们对着屏幕设置参数,检查线路,简直比驯服一匹野马还难。

一次,系统监测到一片葡萄田土壤湿度低于阈值,自动开启了灌溉。

但当地的管水员阿迪力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当时天气即将转阴,根本不需要浇水,强行手动关闭了阀门,还抱怨道:

“这玩意儿死板得很!它懂什么?它知道天上的云什么时候来吗?”

还有一次,一个控制阀因为沙尘侵入出现故障,不断滴水。

阿迪力他们不会修,只能上报,等着李哲带技术人员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等待期间,水资源就被白浪费了。

李哲疲于奔命,到处“救火”。他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系统,在现实复杂的农业环境中显得有些“愚蠢”。

它无法理解老农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看天吃饭”的智慧,无法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和细微的田间差异。

更让他头疼的是,一些老农甚至偷偷在智能阀门后面又开了口子,接上传统的土渠,想用自己的老办法浇水。

一场无声的“技术叛乱”正在田间地头蔓延。

李哲感到无比挫败,向老工程师诉苦:“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接受更先进、更高效的方式呢?”

老工程师看着晒得黝黑的李哲,语重心长地说:

“小李,不是他们不接受先进,而是你的‘先进’还没有完全‘接地气’。智能系统应该是工具,是帮手,而不是取代他们经验的‘上帝’。你得想办法,让系统和人的经验结合起来。”

这句话点醒了李哲。他不再强行要求管水员们完全听从系统指令,而是组织他们和系统“对话”。

他让阿迪力等人记录下他们凭经验判断需要灌溉的时间和水量,然后与系统自动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他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判断是准确的,尤其在持续晴热天气下。

但在天气突变前,老农的经验往往能更早地做出预判。

李哲深受启发,他决定修改程序,增加一个“经验干预”模式。

管水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前暂停或修改系统的自动灌溉计划,但需要简要说明理由。

这些理由和数据会被系统记录学习,用于优化未来的算法。

同时,他简化了维护流程,配备了更易更换的模块化零件,并重点培训阿迪力等几个年轻人掌握最基本的故障识别和部件更换技能。

慢慢地,阿迪力发现,这个“铁疙瘩”并非一无是处。

在需要精准控水、节约用水的关键生长期,系统做得比人更好。

而他的一些成功“干预”被系统采纳后,也让他颇有成就感。

他开始主动研究起说明书,甚至还提出了几个优化界面显示的小建议。

技术与人,从对抗走向了协作。这场“叛乱”平息的过程,让李哲真正明白,最高明的技术,不是彰显自身的强大,而是赋能于使用它的人,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智慧。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荒漠标段,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这里远离人烟,缺水少电,风沙是常客。负责该段施工的,是兵团建工师的一支王牌队伍,项目经理是一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老兵,名叫马建国。

戈壁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就能让施工停滞数天,刚挖好的管沟一夜之间就被流沙填平。

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极限。

马建国深知,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光靠物质保障和纪律约束还不够,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于是,在简陋的工棚里,一个流动党支部成立了。马建国任支部书记。

党支部的活动很简单,却很扎实。每天工前,利用简短的时间强调安全,鼓舞士气。

每晚,组织党员和技术骨干开会,总结当天问题,部署第二天任务。

每周,进行一次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或者讲述兵团老一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奋斗故事。

一天夜里,狂风卷着沙石猛烈拍打着工棚,仿佛要将整个营地吞噬。

几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技术员躲在被子里,听着外面鬼哭狼嚎般的风声,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动摇。

马建国披着满是沙土的大衣,打着手电,一个个工棚巡视过来。

他走到年轻技术员的铺位前,坐下,掏出怀里一个用油布包着的小本子。

“怕了?”马建国笑着问,声音在风声中依然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