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九月的最后一天。
大唐规定的是月中月末两次大朝。
九月末的这次大朝很重要,一般来说都是在这一天,朝廷会宣布一整年的税收和财政状况。
去年九月末的大朝上,气氛比较压抑,朝廷靡费国用无数,结果辽东撤军,军前还损兵折将。
李年所部的军中将领就战殁了好几位,校尉以下的军官更是战死了一批,连羽林军派驻朝鲜的陌刀手都几乎全员战死在了辽东。
对此最为痛心疾首的就是户部官员,因为自大唐立国之后,头一次出现了亏空,由此也可见征伐辽东之难。
今年朝会上的气氛就轻松愉快多了。
参加朝会的朝臣们一个个坐在矮凳上,袖子里,怀里,腰带间藏着些水和食物,朝会时间不定,但朝廷大政颁布起来,总是务求详尽,所以很是冗长。
一半日下来,朝臣饿了渴了的话,就会偷偷吃喝一点。
以前李破见此,还想着不如让宫人在旁伺候,以免年纪太大的朝臣坚持不住。
可朝臣们却一致反对,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之类的无聊言辞,而是大朝乃朝廷施政之机要,求的就应该是个正大堂皇,庄重威严。
怎能让人在旁伺候,弄的和宴饮一般散漫?岂不让人分心懈怠?
李破觉得“很有道理”,就此偃旗息鼓,只是每次上朝的时候,也让人准备些水和吃食,还偷偷在硬邦邦的皇座上垫了一层软垫。
…………
今年大唐的国库略有盈余,比元贞七年还是少了一些,可未来是乐观的。
田税增长依旧喜人,今年还赈济了几个受灾的地方,朝廷的救灾能力还略有欠缺,不过朝中以及地方官府的官员都尽力了,地方上也没闹出乱子。
前隋的大仓制度被大唐彻底摒弃。
大仓制度其实是前隋一系列良政所结出的硕果。
杨坚执政的开皇末年到仁寿年间,再至大业初年,已经有了盛世已至的感觉,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生产力,产出等等,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于是大仓制度顺势成型,因为粮草确实多嘛,不如集中储备起来应急。
而结束隋末战乱的大唐差的就远了,不说大仓制度的弊端,就算是大唐有心沿用前隋的粮储政策也无可能。
所以现在用于救灾和平抑粮价的物资,大唐的政策主张的是由道及郡,由郡及县,朝廷居中协调,各道互通,是小仓分段式的国储仓制。
其实基本上就是,全国联动,以富惠贫,因为大唐比之前隋,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也没有那么多根深蒂固的割据势力残余盘踞在地方。
用后来人的话说,那就是风起云涌的隋末农民起义沉重的打击了统治集团,为新朝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这次大朝几乎是户部专场,表功的好机会。
去年他们把尾巴缩了起来,今年就又拽了出来,还竖的老高,如果没有司农寺时不时的插嘴就更好了。
不过这也显示出辽东大捷确实提振人心。
其功几可与覆灭高句丽等同,说是恢复辽东,可实际上对于大唐而言,这是正经的开疆拓土之战。
直到午后,太阳西斜,大朝才算结束,臣下们拖着僵硬的身子,出了太极殿才敢拍打有些麻木的腿脚。
然后在冬日北风的吹袭之中,步履匆匆的回去了自己的衙署。
今日大朝的作用就是在财政上做一次年终总结,三省六部心里有了底,才好开始做明年的规划。
到了年底那一次大朝会,就是回顾过往,开启新篇的时候。
同时也是今年赏功盖棺定论的时刻,犹如一场盛大的仪式,所有人都在为此做准备,也怀有期盼。
李破省事,回到太极殿后殿继续处理公务,却有人来报,“楚国夫人入宫觐见,已被皇后娘娘请到甘露殿说话。”
李破咂了咂嘴,正宫见外室,好像不太妙啊。
李春逃家之后,元朗又不争气,只能敲边鼓,所以李秀宁顺势接管了宗府,入宫觐见的时候也就多了起来,倒不稀奇。
“大冷天的,皇后怎么去甘露殿了?”
“回禀陛下,今日大朝,娘娘在甘露殿接见光禄寺卿宇文卿正和韦少府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