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先派遣心腹之人去请四川左右布政使前来赴宴,左布政使欣然应约而来,不出意外被当堂斩杀。
除一名亲兵队长有事未陪伴前来赴宴,侥幸得以幸存之外,其他亲兵及下属官员全部遇难。
而右布政使解和因公事出成都城公干,未来赴宴逃过一劫,他得知噩耗后,在成都城外集结附近的官兵部队,与蜀王叛军对恃在江原县城外。
解和虽然在西南一带威名赫赫,被不甘心被大明朝廷统治的土司们称为解阎王。
朱成煌却认为解和年纪老迈,又是个闻名朝野的忘恩负义之徒,自己派人前去招降,解和见自方势大兵壮,会乐颠颠的前来效忠。
没料到解和根本不为所动,斩杀前去招降的使者,要与蜀王叛军在江原城外决一死战。
蜀王大军大帐内,蜀王朱厚煌高坐在首座上,帐下文武将领各自分列两旁。
帐中案桌上放着一个托盘,上面前去招降使者的人头,正死不瞑目瞪视着首座的朱厚煌。
蜀王气哼哼地望着自己手下的军师,怨恨对方先前谏言不可小视解和此人,根本不同意派出使者招降,现在已如对方所言,让自己在众文武面前有失威信。
蜀王的军师叫做罗兴,是被弘治皇帝废黜的一位举人,此人大约六旬开外,长得相貌俊朗儒雅,留着时人一样的长须。
手中挥舞着一柄鹅毛扇,更显得睿智无双,俨然在世诸葛孔明一般,在川人眼中,诸葛亮可是军师圣人一般的人物。
罗兴少年时就中得举人,虽然不似解淳兄弟二人那般妖孽幸运外,也称得上少年英俊才子,正当他志得兴满之时,不幸的命运接踵而来。
罗兴的家族成员看不懂天下大势,竟然带人反抗弘治皇帝当年颁布的御令,结果罗家一族都被牵连,家乡的所有财产被充入官府公库。
连正在外面游学的罗兴也被牵连进去,除被罢黜全部功名外,还被发配至蜀中为小吏。
幸亏他当时年轻气壮,又因家庭殷实,身体素质不错,经过多年流离失所后,被当初心怀异志的朱厚煌之父老蜀王,收入府内充当家将。
又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拚,终于盼得雪化天开,重见天日,由一员普通家将一跃成为现任蜀王的心腹军师,成为蜀王府内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佼佼者。
自从正德皇帝亲政之后,罗兴很快敏锐的发现,蜀中的官员来了个大换血,原来禀承解淳学说,精于杂科文学的务实官员,逐渐被调往其他省份各地任职。
而新来的官员大多是贪婪成性,贪脏妄法之徒,而且是想复辟旧有礼法的保帝派官员,与其他不同系派的官员斗得热火朝天,让蜀中士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罗兴看出了其中的机遇,便挑唆久蓄反志的蜀王朱厚煌,高举义旗起兵清君侧,以肃清正德皇帝的跟前的奸贼佞臣,如解淳与杨廷和等人都在其中。
这与当初成祖南下靖难时同出一辙,只是为起兵谋反找个大义借口而已,口号喊得响亮,真正夺得政权后,谁还理会正德皇帝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