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交易成本的系统性降低。在德意志面向波罗的海的出口导向区,大型庄园凭借区位与规模优势融入国际分工网络。但泽港从1780年开始年均出口黑麦超过8万拉斯特(约16万吨),其中60%以上来自易北河东岸的容克庄园。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德意志地区的就已经基本能够实现粮食自给了。
而对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前来说,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在工业化时代,有了人口,才有工厂里的大量廉价的工人,去生产更廉价的商品;有了人口才有大量可以消耗的兵源,去用枪炮开拓全世界的市场,销售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商品。
让英国、德意志邦国实现人口倍增和国力倍增,并且在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法宝就是土豆。土豆可以在盐碱地之外的所有类型土壤中生长,可以适应从 8摄氏度至 30摄氏度的日均温度,土豆所需的水和热量只是小麦的一半。在18世纪的技术条件下,土豆亩产就已经达到了小麦的6倍。更重要的是,土豆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不挤占小麦等作物的种植时间,更耐储存,是青黄不接时节,最好的种植作物。同时,因为种植土豆对人力要求较少,可以减少农业劳动力,增加城市人口,这就意味着多种土豆,可以拥有更多的工业劳动力。
17世纪以后,从爱尔兰的绿色土地到东欧的肥沃黑土,土豆遍地开花,出现了一条3200多公里的土豆种植带。
法国目前的小麦年产量倒是一直压过土豆。在巴尔干半岛地区,也包括奥地利重新夺回的波斯尼亚、北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小麦年产量对于土豆的年产量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
而从1770年开始,德意志各邦国,也包括奥地利,开始强制农民们种植土豆,截止到目前奥地利的土豆种植面积已经接近九十万公顷了单产维持在每公顷100-120公担(约8-10吨),是黑麦热量的两倍以上。
这也是德意志地区从十八世纪后半叶,人口开始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御前国务会议的第二项议程,经由皇帝约瑟夫二世以及诸位帝国中央政府高官议定,奥地利将继续对军工业、冶炼业、纺织业、采矿业和蒸汽机制造业这几个工业进行保护扶持,在农业革命方向,对于土豆的《强制种植法令》也将推行到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领土上。
……
接下来,进入御前国务会议的第三项,同样也是最后一项议程,由皇太子查理提出。
由于奥地利那狭短的海岸线,为了扩大帝国在地中海的影响和海上贸易航运交通,促进奥地利的进一步工业化,查理提出了一个构想,那就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由奥地利牵头组建起来一个关税同盟——扫除各邦国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将德意志和意大利各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
尽管,在匈牙利贵族叛乱被平定之后,帝国中央政府就陆续地废除各地方之间的关税,但是在分裂割据依旧严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依然关卡林立,并存着多种商业法规、度量衡制度和几百种地方性货币。这严重地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个构想中,查理希望由奥地利建立一个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囊括在内的经济同盟,废除内地关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对国外贸易统一关税制度和税率。
在听完查理的叙述之后,在座诸位重臣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尤其是财政大臣海因里希·冯·霍夫曼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