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齐没有选择艰深晦涩的经典註疏,而是將讲题定为经义与实务。开讲后,没有引经据典的掉书袋,而是从自身参与设计、监造漕运永固水法模型的实践出发,阐述读圣贤书,最终要服务於国计民生的道理。
谈到水利工程中看似枯燥的数学测算如何关乎堤坝安危、万家性命。谈到漕运畅通如何像国家的血脉,维繫著京畿稳定与边防巩固。谈到在地方为官,不仅要通晓律令典章,更需要了解农时、水利、刑名、钱穀等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际问题。
“……故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圣人之言,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指引我们方向,但脚下的路,需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去丈量,去解决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难题。望诸君在埋首经典、涵养德性之余,亦能睁眼看这世间万物,体察民生多艰,心怀天下苍生,方不负十年寒窗,不负平生所学。”
秦思齐的讲述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结合自身见闻,生动而富有启发性。没有空泛的道德说教,只有切近事实的剖析与充满实践精神的思考。
台下学子听得如痴如醉,许多人的眼神从最初的好奇、仰慕,逐渐转变为深思与认同。原来,学问可以这样鲜活,可以与现实世界联繫得如此紧密。
提问环节更是气氛热烈。有学子问及边陲治理之难,有学子请教实务与经典的平衡之道,甚至有人大胆问及对当下朝局时政的看法。
秦思齐皆一一耐心解答,不避重就轻,也不妄加评议,言辞恳切,妙语连珠,展现出的不仅是文采斐然,更是实实在在的见识、开阔的视野与沉稳的格局。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在京城官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秦编修,而是光芒四射、以其思想与魅力启迪后学的秦先生。讲堂內,思想的火在碰撞,一种蓬勃的、向上的力量在无声地涌动。
讲学后的次日,天尚未亮,残月如鉤,繁星未隱。秦思齐婉拒了友人相伴的美意,独自一人披著清冷的星光,踏著露水打湿的石阶,一步步登上了岳麓山巔。
山中寂静,唯有早起的鸟雀偶尔发出几声清脆的啼鸣,更显空山幽邃。寻了处视野开阔的巨石坐下,裹紧了微薄的衣衫,静静等待著。
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淌。东方天际,先是泛起一丝微弱的鱼肚白,如同水墨在宣纸上慢慢润开。
渐渐地,那白色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橘红,继而转为瑰丽的金芒,云层被镶上了璀璨的金边。
终於,在天地交接之处,一轮红日挣脱了所有束缚,喷薄而出!剎那间,万道金光如利剑般刺破黎明的薄雾与云靄,毫无保留地洒向广袤无垠的湘楚大地。
山川、河流、城池、田野,都在这一刻被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充满生命力的光辉,从沉睡中甦醒,焕发出勃勃生机。湘江如带,蜿蜒北去,舟楫点点,人间烟火在晨曦中渐渐清晰。
秦思齐凝神屏息,凝视著那轮初升的太阳,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澎湃的感悟。那光芒,如此纯粹,如此炽热,如此有力,它驱散漫漫长夜,滋养天地万物。
它不因京城权贵的意志而改变轨跡,也不因边陲的贫瘠而减少分毫热量,它普照万物,无声无言,却蕴含著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与力量。
“到人民中去……”脑海中清晰地迴荡起自己昨日讲课时的结语,也迴荡著更深层、来自灵魂本源的呼唤。
应天的风波,让自己看清了权力中心的浮华、虚饰与险恶。岳麓的讲学,让他感受到了知识传承、思想碰撞与启迪人心的力量。而眼前这壮丽磅礴的日出,仿佛在无声地告诉自己真正的前进方向,赋予他无穷的勇气与信念。
看看这个时代的人民需要什么…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不是攀附权贵,汲汲营营。不是空谈义理,皓首穷经。
而是真正沉下去,俯下身,去了解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些在运河上搏击风浪的船工,那些戍守边关、餐风饮露的將士,那些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生的百姓…
他们需要什么?是更坚固的水利设施以抵御无常的旱涝?是更清明的吏治以减轻沉重的负担?是更安全的环境以远离战乱的侵扰?是更实用的技术以改善微薄的生產?
这一刻,秦思齐心中因外放绥德而產生的最后一丝不甘、委屈与迷茫,在这天地至伟的景象面前,彻底烟消云散,如同晨雾被日光碟机散。
绥德,不再是惩罚之地,不再是仕途的终点,而是自己实践理想、回应內心召唤的起点,是一片等待他去耕耘、去改变的真实天地。
下山时,步履格外轻快坚定。与三位好友作了最后的话別。临行前,他取出了那三方早已准备好的端砚。砚石温润,打磨精细,上面不仅刻有各自的表字,还根据每人的性情,刻上了契合的诗词或箴言。
“明远兄,静之兄,文焕兄,”秦思齐將砚台一一递到好友手中,脸上带著温和而略显调侃的笑意,眼中却闪烁著真挚的不舍,“昔日同窗,常笑我寒酸,无甚像样物件。如今,总算能送你们一份像样的礼物了。见此砚,如见故人,望勿相忘,亦盼他日重逢,诸位兄台皆已学有所成,名动天下。”
赵明远接过那方刻著寧静致远和一首雄浑边塞诗的砚台,虎目微红,声音鏗鏘:“思齐,珍重!山高水长,他日若有需,片纸相传,万里必赴!”
李文焕摩挲著砚台上那灵动飘逸的刻字,以及一首清雅隱逸诗,语气带著感伤与期许:“思齐,塞北苦寒,多多保重!他日你治理绥德,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我定要前去游歷,踏遍你治下的山山水水,为你写诗作赋,传於后世!”
林静之则紧紧抱著那方古朴厚重、仅刻有其名与一句格物致知的砚台,用力点头,千言万语化作最朴实的祝福:“思齐兄,一路顺风!盼你佳音!”
江边渡口,晨雾尚未散尽,湘水北去,离歌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