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皇明 > 第427章 化敌为用,皇长诞世(月票1200加更

第427章 化敌为用,皇长诞世(月票1200加更

不过要派咱们信得过的辽东將领统领,比如朱万良,他为人稳重,能镇住场子。”

周文焕边写边点头。

“但有一类人,绝不能宽宥。”

熊廷弼的语气,突然杀气腾腾起来了。

“佟养性那些主动降金、助紂为虐的汉人將领,绝对不能饶恕!

这些人忘了祖宗,帮著建奴屠戮同胞,手上沾的汉民鲜血比女真贵族还多!

处置他们,不仅要杀,还要重重地杀。

选在平金城外的校场,当著所有辽东百姓的面凌迟处死!

要让全辽东的人都看看,做汉奸的下场是什么,看谁还敢背著大明投敌!”

周文焕听得心头一凛,连忙在纸上標註“严惩汉奸,示眾凌迟”。

熊廷弼缓了缓语气,又说起另一桩要事:

“还有赫图阿拉的汉民,这是辽东的根本民心所在。

他们是大明的子民,这些年被建奴掠为奴、占了土地、毁了家园,对建奴恨之入骨,也是辽人守辽土』政策的根基。

对他们,核心是归还权益、弥补损失』,让他们能重新安家立业。”

“首先要组织土地清丈队』,清丈建奴贝勒、贵族侵占的汉民土地,一律没收归还原主。

那些被改成八旗庄园』的土地,按人均十五亩』重新分配给无地汉民。

官府要从辽阳、瀋阳的粮仓调拨种子、农具,给每户发一把锄头、一袋麦种,还要免三年赋税。

让他们能休养生息,把地种起来,日子过好了,才会真心归顺大明。”

“其次是重建家园。”

熊廷弼继续道:

“在开原、铁岭、平金城这些战后废墟上,按百户为村、千户为镇』重建聚居点。

村里设乡约所』,让汉民中的乡绅、秀才主持,负责调解邻里纠纷、教大家识律法。

比如《大明律里的斗殴律』田宅律』,用大白话讲给百姓听。

还要恢復驛道、市集,驛道派士兵修缮,市集找本地的商人牵头,让汉民能拿粮食、布匹去换盐、铁,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最后,每个村镇要组建乡勇队』,每村五十人,选年轻力壮的汉民,配备明军淘汰的刀枪、弓箭。

派明军军官每月去训练两次,教他们基本的列阵、格斗,让他们负责防范建奴残部偷袭和山林里的盗匪。

这样既减轻了我军的防御压力,也让汉民有了自我保护』的安全感,知道大明不仅能帮他们夺回土地,还能护著他们安稳过日子,归属感自然就强了。”

周文焕听得连连点头,笔下的字跡越来越快,额角都渗出了细汗。

这些政策环环相扣,既有安抚,又有保障,远比他之前想的“杀或放”周全得多。

“至於女真本族百姓。

他们是建奴的根基族群,有很强的部落认同,但多数人也是战乱的受害者。

被贵族裹挟著打仗,自己连饱饭都吃不上。

对他们,不能一味打压,要打散部落、务农汉化、逐步融合』,慢慢来,急不得。”

“第一步是迁离老巢,分散杂居。”

“把平金城里的女真百姓全部迁出,不能让他们聚族而居。

比如原正黄旗的属民,不要全往一个地方送,分成十几拨,分別安置到开原、铁岭的汉人村落里,每村编入十到二十户女真家庭。

让他们跟汉人同村而居、同田而耕,平日里一起种地、赶集,时间长了,隔阂自然就少了。”

“第二步是转变生计。”

“女真百姓多靠游牧、狩猎为生,不懂农耕,官府要派汉人老农手把手教。

比如怎么耕地、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播种,甚至可以搞农具租赁』,让他们先借著用,秋收后再还。

还要定个规矩:若三年內粮食產量能达到汉人农户的八成,就免除次年的赋税。

若是拒不务农,还想著靠打猎为生,就贬为屯奴』,发配到驛站服劳役。

让他们知道,只有好好种地,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第三步是汉化教育。”

“在有女真百姓的村落设立儒学蒙馆』,官府统一印製《三字经《论语当教材,找辽东本地的秀才当夫子。

规定女真子弟七岁到十五岁必须入学,每天学一个时辰的汉语。

考试合格的,比如能背完《三字经,就免除家里半年的徭役。

若是能考上童生,还能跟汉人子弟一样参加科举,中举后同等授官。

要用利益引导他们学汉话、学汉礼,逐步淡化女真部落』的身份认同。”

他一口气说完这些,才发现周文焕正张著嘴,手中的毛笔停在纸上。

熊廷弼皱了皱眉,问道:“我说的这些,你都记下来了没有?”

周文焕这才回过神,有些尷尬地挠了挠头:

“明公,您说的太周全了,属下……属下只记了一半,方才光顾著震惊,好多细节都没跟上。”

他实在没想到,熊廷弼不仅打贏了仗,连战后治理的每一步都想得如此细致,小到农具租赁,大到科举入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糊涂!”

熊廷弼假意斥责了一句,语气里却带著几分无奈。

“这些都是安定辽东的关键,一个字都不能错。

你拿好纸笔,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仔细记,写完后编成册子,跟生擒皇太极的捷报一道发往京师,呈给陛下。

要让陛下知道,辽东不仅能打下来,还能守得住、治得好!”

“是!属下遵命!”

周文焕连忙挺直身子,握紧毛笔,眼神里满是敬佩。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为何陛下会將辽东的安危託付给熊廷弼。

这般深谋远虑,放眼整个大明,也找不出第二人。

辽东。

熊廷弼还在为安定辽东殫精竭力。

而在紫禁城中。

大明皇帝朱由校在坤寧宫里面,也不轻鬆。

此刻。

坤寧宫东暖阁中。

里面断断续续传来皇后张嫣压抑的痛呼,偶尔夹杂著稳婆低促的劝慰。

东暖阁外。

朱由校来回踱步,脸上略有担忧之色。

殿內的宫女太监都垂著头,大气不敢出,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陛下,喝口参茶暖暖身子吧?”

贴身太监魏朝端著茶盏上前,声音压得极低,茶盏沿的热气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扰了陛下的心神。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没离开暖阁:

“里面怎么样了?稳婆就没个回话?”

魏朝连忙躬身:“方才小的问过,稳婆说娘娘胎位是正的,就是气力耗得厉害,已经餵了参汤,还在撑著……”

话没说完,暖阁里突然传来一声更急促的痛呼,朱由校眉头顿时紧皱起来了。

他不是没经歷过妃嬪生產。

去年赵清月诞下皇女时,他也在宫外等过,但那时的心情远没有今日这般沉重。

一来是张嫣乃中宫皇后,他对这位端庄持重的皇后向来敬重。

二来是这时代的生產,本就是女子过鬼门关。

太多因难產而亡的妇人,连宫中太医、稳婆俱全,也难保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这一胎若能诞下皇子,便是嫡长子,大明朝的国本才算真正落地。

朱由校登基这两年来,推新政、整军备、剿晋商、平建奴,桩桩件件都在动旧勛贵和腐儒的奶酪。

那些大臣嘴上不说,心里却总觉得他“离经叛道”。

暗搓搓的说他没从小受大儒薰陶,不懂“圣贤之道”。

说他重工商、改赋税是“捨本逐末”。

即便辽东大捷、天下渐安,也总有人在暗地里非议。

前几日文华殿议事,还有老臣隱晦提过“陛下当重教化,以正君心”。

话里话外,都是嫌他的政策不合祖制古法。

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些人之所以还没公然反对,不过是因为他做得还不够过分。

等改革进入深水区了,这些人肯定会跳脚,会出来反对,甚至撂挑子不干。

可一旦有了嫡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些腐儒会把心思放在培养“合格的储君”上,会觉得“陛下虽有偏差,嫡子尚可教”。

有了这份盼头,他们对新政的忍耐度便会多几分。

即便日后他再推更激进的改革,比如整顿士绅赋税,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这些人也不会轻易跟他“掀桌子”。

嫡长子,就是他与臣子们之间的缓衝。

“皇爷,您都站了一个时辰了,要不坐会儿?”

魏朝见朱由校的额角渗了细汗,又小心翼翼地劝道。

一边。

魏忠贤、王体乾也是纷纷开口劝慰。

朱由校刚要开口,暖阁里突然传来稳婆一声清亮的高喊:

“娘娘再加把劲!头出来了!”

紧接著,便是一阵更剧烈的痛呼。

“啊啊啊”

隨后

“哇”

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陡然穿透暖阁的门帘,在坤寧宫炸开。

朱由校快步走到暖阁门前,刚要掀帘,就见稳婆抱著一个裹在明黄襁褓里的婴儿走出来,满脸堆笑地跪倒:

“启稟陛下,皇后娘娘诞下嫡皇子,重八斤,母子平安!”

魏朝先是愣了愣,隨即大喜过望,扑通跪倒在地: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是皇子!是嫡皇子!”

殿內的宫女太监也齐齐跪倒,山呼“万岁”,之前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狂喜取代。

嫡长子已出。

大明的国本,有了!

ps:

1200月票加更完成。

眾爱卿月票给力,已经到了1400了,作者君只好继续拼命了。

双倍月票期。

月票不要停!

订阅也走起来!

拜託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