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还在那里,没有离开。
“人送走了?”张建华问。
“送走了。张总,陈秉文这个人,確实不简单,看问题很透。”
李国伟感慨道。
张建华“嗯”了一声,手指轻轻敲著桌面:“他刚才最后那几句话,点醒了我。
我们不能只埋头解决內部问题,还要抬头看路,注意外面的风向。
国伟,你立刻去办两件事。”
“张总您吩咐。”
“第一,动用一切关係,摸清楚港府工务局和规划署对天水围项目进度的最新態度,特別是有没有其他地產商在私下接触港府,表达对项目的兴趣』。”
“第二,重点留意长江实业李家成的动向。
我听说他最近和滙丰的沈弼走得很近,似乎在谋划什么大动作。
看看他和天水围项目有没有潜在关联。”
张建华的直觉告诉他,陈秉文暗示的“有实力的財团”,很可能指向最近风头正劲、且与滙丰关係密切的李家成。
“明白!我马上去办!”李国伟神色一凛,立刻答应道。
周一,早晨八点刚过,陈秉文就到了伟业大厦顶楼的办公室。
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开著几份报表,但心思却没完全在上面。
他在等两个电话。
一个是旗银行李德的確认电话,关乎那至关重要的六亿港幣弹药是否能够到位。
另一个,则是开盘后青州英坭的股价走势,这將直接决定他下一步的战术选择。
桌上的电话率先响了起来。
是內线。
“陈生,旗银行李德总裁的电话,一线。”秘书阿丽的声音传来。
“接进来。”陈秉文拿起听筒。
“陈生,早上好!”李德的声音听起来精神饱满,“华尔街的交易团队共六人,已於昨晚全部抵达港岛,入住文华东方酒店。
负责人是约翰·克里斯坦森,在摩根史坦利有十五年大宗交易经验,绝对可靠。”
“谢谢,李德总裁。”陈秉文笑著感谢道。
“更重要的,”李德继续说道,“您质押专利授权协议获得的2亿港幣贷款,已全额划入您在旗开设的指定保证金帐户。
根据协议,三倍槓桿额度已同步生效。
也就是说,您现在拥有6亿港幣的购买力,隨时可以调用。”
陈秉文心中一定,最关键的一环落实了。
这笔钱来得正是时候。
“交易团队今天就会开始工作吗?”他问道。
“是的,克里斯坦森先生九点会准时到中环的旗交易室报到。
他將在那里等待您的指令。”
李德回答道。
“请他九点钟打我这个电话。”陈秉文说完,顿了顿,补充道,“李德总裁,这次多谢了。”
“陈生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预祝您马到成功。”李德笑著掛了电话。
放下电话,陈秉文按下內部通话键:“方总监,来一下。”
很快,方文山敲门进来。
“陈生。”
“旗的钱和人都到位了,六亿额度。”
陈秉文言简意賅的说明了一下情况。
方文山听了顿时眼睛一亮:“太好了!时机刚好。”
陈秉文走到墙边的大幅白板前,拿起笔,在上面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
一个標註“青州英坭”,一个標註“和记黄埔”。
他在“青州英坭”的圈里写下“25.01%”,在“和记黄埔”的圈里写下“2.7%”。
“李家成想拖,用时间换空间,等搞定和黄再来收拾青州英坭的局。”
陈秉文用笔点著白板,“我们不能让他这么舒服。”
他转向方文山:“之前我们资金不足,收购青州英坭的行动多少有些保守。
现在资金充足,策略要调整。”
“陈生,你的意思是?”
方文山若有所思的问道。
“明修栈道,要修得烽火连天。
暗度陈仓,要度得无声无息。”
陈秉文目光锐利,“拿出4亿额度,交给旗的团队和我们投资部的人配合,全力猛攻青州英坭。
在二级市场有多少买多少,不必过分计较一两毛钱的价差,要打出气势,把股价快速推高,製造恐慌性抢筹的跡象。”
方文山迅速心算了一下:“4亿港幣加上我们自有资金,按现在青州英坭的市价,足以再收购15%到20%的股份。
加上我们原有的25%,持股比例將超过40%,如果那样的话,很有可能拿到青州英坭的控股权,这將极大威胁长江实业的控股地位!”
“对。”陈秉文点头,“就是要逼李家成。
让他把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消耗在青州英坭的防守上。
他要么跟注,付出更高成本保住控股权;
要么退缩,眼睁睁看著我们成为第一大股东。
无论哪种选择,都会打乱他的节奏,消耗他的现金。”
“那和黄这边?”方文山看向另一个圈。
“另外2亿额度,继续秘密收购和黄。”
陈秉文强调道,“这部分更关键,交给旗的克里斯坦森团队独立操作,要求是绝对的隱蔽。
价格可以稍微放宽,但绝不能引起任何市场警觉。
我要在李家成和滙丰谈妥之前,吃到儘可能多的筹码。”
“明白!”方文山感到一阵兴奋,“我立刻去安排。我会把你的指令清晰传达下去。”
“去吧。动作要快。”陈秉文叮嘱道。
九点整,旗的约翰·克里斯坦森准时来电。
陈秉文用英语与他详细沟通了战略重点和风险控制原则,隨后方文山与克里斯坦森及其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对接。
九点三十分,港股开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