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中,他言辞激烈,以陆临川遇刺案中出现的军弩为由头,声称兵部武库司管理混乱,军械流失严重,恐危及社稷安全,请求陛下下旨,彻查兵部近十年所有与军械製造、储存、调拨相关的帐册!
並且,特意提出,兵部帐目繁杂,旧式记帐含糊不清,非精通算学者难以釐清,而公债署在推行国债过程中,培养、招揽了一批精通新式算学与复试记帐法的能吏,请求陛下特旨,准许借用这批会计专才,协同调查兵部帐目。
姬琰拿著那份奏疏,沉默良久,方才缓缓开口:“陆卿遇刺,朕心甚痛,刺客竟使用军中弩机,更是骇人听闻,此事若不查个水落石出,朕寢食难安!”
“准奏!著程砚舟会同公债署选派精通算学之员,即日彻查兵部所有相关帐册,一应部院,不得阻挠!”
……
张淮正接到旨意,不敢怠慢,立刻著手挑选人手。
而被选中的官员中,赫然便有柳通。
得知陆临川死讯,他这几日悲痛欲绝,若非公务在身,几乎要闭门不出。
此刻接到这涉及追查好友死因线索的任务,他立刻红了眼睛,將满腔悲愤都化为了查帐的动力。
会计团迅速进驻兵部档案库。
一箱箱、一册册陈年帐本被搬出,灰尘瀰漫。
柳通等人埋首於浩如烟海的帐目之中,眼睛熬得通红,不放过任何一笔可疑的记载。
程砚舟则坐镇协调,不时以追查军弩流失为名,对兵部官员进行问询,態度强硬,弄得兵部上下人心惶惶。
兵部,乃是严党经营多年的地盘之一。
程砚舟和柳通这般不管不顾的折腾,查帐数日,虽然確实揪出了一些陈年积弊,查处了几个中下层贪墨军餉、倒卖普通军资的官员。
但关於制式弩机这等严格管制的军械流失,却並未找到明確的线索。
反而因为查帐过程牵涉甚广,动作激烈,引得兵部许多公务近乎瘫痪,大量官员被传讯、质询,怨声载道。
这下,可谓是捅了马蜂窝。
弹劾程砚舟、柳通等人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內阁,飞向皇帝的御案。
“程砚舟借端生事,扰乱部务,其心可诛!”
“柳通等人以查帐为名,行倾轧之实,破坏朝纲!”
“漕运一案尚未查明,又妄动兵部,致使朝廷各部人心惶惶,政务阻滯,长此以往,国將不国!”
“……”
言辞之激烈,数量之多,堪比此前因国债弹劾陆临川的情形。
朝堂之上,每日都能听到对程砚舟等人的攻訐之声。
许多原本中立或对漕运案持观望態度的官员,也因兵部被搅得天翻地覆而感到不满,加入了弹劾的行列。
严党官员更是趁机大肆攻击,將程砚舟描绘成一个因私废公、挟怨报復、扰乱朝局的疯子。
朝政,的確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需要兵部协办的公务都被拖延。
眼见局势愈发混乱,皇帝姬琰在沉默了数日后,终於下旨,在文华殿召开一次小范围朝会,商討应对之策。
与会者,除了奉旨查帐的程砚舟、柳通等核心人员,便是內阁几位阁老、六部九卿中对此事关切最深、或弹劾最为激烈的几位重臣。
文华殿內。
姬琰高踞御座,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
几位阁老也是肃立不语。
弹劾最凶的几位御史、给事中率先发难,你一言我一语,將程砚舟等人这些时日的“罪状”一一罗列,从“滥用职权”、“扰乱朝纲”到“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帽子越扣越大。
“陛下,程砚舟此举,名为查案,实为揽权,借陆学士遇刺之事,行党同伐异之实,若不加以制止,朝局必將大乱!”一位御史慷慨陈词。
“柳通等人,不过算学小吏,竟敢擅查部院重地帐目,威逼大臣,成何体统,此风绝不可长!”另一位官员接口道。
程砚舟据理力爭:“陛下,陆学士遇刺,凶器乃军中之弩。”
“臣追查军械流失,何错之有?”
“兵部帐目混乱,积弊丛生,臣等查出的贪墨案件,桩桩件件,皆有实据!”
“岂能因触及某些人利益,便成了臣的罪过?”
“……”
双方爭执不下,殿內充满了火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