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创办了一份名为《民声通闻的报纸,影响很大。”
小西隆景若有所思:“连中三元……这是极高的文誉。国债?报纸?倒是些新奇事物。”
冈本右卫门点头:“可惜,这些《民声通闻只在京师流传,我等身处泉州,难以得见实物。”
小西隆景又问:“这位陆学士,於军国大事上,可有建树?”
岛津忠恆摇头:“目前打探的消息,多集中於其文政方面的作为。”
“大虞京畿地区近期似乎有剿匪军事,但详细情报尚未传至福建。”
“关於陆学士是否知兵,暂无確切说法,只知其极受宠信,圣眷正隆。”
小西隆景沉吟片刻:“如此年轻的皇帝,如此年轻的近臣……推行新政,必非守旧之人。”
“这位陆学士,或许是我们此行的一个关键。”
这时,一旁静听的另一位家臣细川藤孝开口:“小西君,关於这位陆临川,在下倒是无意中听到一些风雅之事,他似乎还是一位诗人。”
“哦?”小西隆景颇感兴趣。
他自身深慕中华文化,尤爱诗词歌赋。
细川藤孝道:“有一首题为《清平调的诗作,据说是陆学士所作,近日偶然传到了泉州,颇受此地一些文士称讚。”
他隨即用略显生硬的腔调吟诵道:“云想衣裳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吟罢,馆驛內静了片刻。
小西隆景眼中露出钦佩之色,轻声讚嘆:“果然好诗!词句清丽,意境超逸。能作出此等诗句者,必是胸有锦绣、才华横溢之士。想不到大虞如今,仍有此等人物。”
他心中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大臣,顿时生出了几分嚮往之意。
恨不得即刻飞赴京城,亲眼见一见这位陆学士的风采。
岛津忠恆比较务实,说道:“小西君,如此看来,这位陆临川学士,既深得大虞皇帝信任,又颇有才干,且似乎思想新颖,不循旧例。”
“我们此行欲促成关白殿下获封之事,若能得到他的理解与支持,或许会顺利很多。”
小西隆景缓缓点头:“嗨,岛津君所言极是。”
“大虞朝廷格局复杂,若按部就班,层层上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
“这位陆学士,年纪轻轻便身居枢要,圣眷无双,无疑是条捷径。”
“我们必须设法与他取得联繫,爭取他的助力。”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北方京师的方向,语气坚定:“看来,我等抵达京城后,首要之事便是拜会这位陆临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