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开启,冬夜的寒风扑面而来,他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暖意和力量。
……
2011年12月3日。
初冬的清晨,寒风凛冽,吹过空旷的跑道,卷起几片枯叶,三辆黑色红旗防弹轿车撕破凌晨的寂静。
跑道两侧每隔十米肃立着墨绿作战服的警卫,手持95式突击步枪呈战术警戒姿态,头盔下的夜视仪泛着冷光。
更外围的阴影里,狙击小组的激光指示器如星点般在塔台高处隐现——这是最高级别的安保预案,通常只为领导出访启动,今天显然是破格用在了这里。
“目标已抵达b3通道,所有单位二级戒备。”
加密频道里传来指令。
当轿车停稳时,十二名身着便装的中央警卫局特工瞬间形成人墙,战术背心下鼓胀的陶瓷插板与腰间枪套轮廓分明。
为首的安保指挥官肩章缀着金色松枝,向踏出车门的洛珞敬礼:
“洛总师,专机已完成最终检查。”
铅灰色的天空下,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专机静静停泊,流线型的机身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与周围荷枪实弹、眼神锐利的安保人员构成一幅肃穆的画面。
更让人瞪大眼球的是,在这架专机后面,还有两架战机,那外形洛珞十分的眼熟,正是他曾经参与研制的歼-11。
洛珞站在舷梯前,穿着得体的深色西装,外面罩着一件厚实的大衣,神情平静地望向远方天际线。
他的身旁,只站着一位同伴——刘艺菲。
她裹紧了围巾,清丽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男友的支持与骄傲,她紧握着洛珞的手,仿佛想将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
这本应是举家欢庆的时刻。
按照常理,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踏上领奖之旅,足以带上父母、兄弟姐妹、挚友乃至更多亲朋,共享这份科学界的至高荣耀。
许多亲友都表达了强烈的期盼,希望能亲历这历史性的瞬间,见证洛珞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接受全世界的掌声。
包括洛爸洛妈,刘小丽等人也都有此意,然而此刻却一个人都没来。
当然不会是因为工作原因走不开……
且不说洛珞如今的地位,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诺奖得主……虽然能拿到诺奖的就没什么普通人,但即便含金量再低,家属一同前往观礼这种事,也没有哪个单位敢不批假。
毕竟,这可是举国欢庆的喜事来着。
通常也少有诺奖得主单独或者一两人参加的情况,毕竟即便是普通的门票也是千金难求,能作为家属出席凑个热闹当然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
即便家属不够,亲友也算上,许多人甚至会把16个名额全用掉才罢休。
然而,洛珞的身份远非寻常科学家可比。
庞大的随行队伍,意味着安保的难度与风险呈几何级数增加。
每一个额外的面孔,都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缝隙,或是行动中不可控的变数。
正如领导所强调,此行“不单纯”,西方完全可能借机生事,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洛珞的绝对安全与伏羲堆核心秘密的万无一失。
而且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了那么多名额,不代表他们这趟出行也能带这么多人……毕竟专机虽然很大,但大部分名额全都被负责安保的人员占用了。
此刻舱门处挺立着八名“机组人员”,肩章清一色空军校尉军官衔。
机长是曾执飞领导专机的特级飞行员,副驾驶座位旁赫然架设着战场态势感知屏幕,实时连接北斗卫星与地面雷达链。
客舱内二十四个座位被拆除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三套独立生命维持系统和医疗急救舱,四名佩戴红十字袖标的军医正检测仪器——这是zn海医疗组的标配阵容。
因此,经过最严苛的评估与权衡,随行人员被压缩到了极致。
除了必要的、同样经过最高级别审查的安保团队和极少数核心工作人员外,能够陪伴洛珞踏上这趟充满荣光却也暗藏凶险旅程的家属,只有刘艺菲一人。
她是洛珞最信任的伴侣,自身也具备极高的安全意识,能将干扰降至最低。
“准备好了吗?”
洛珞轻声问,目光中带着歉意与温柔。
他明白她放弃了与更多家人分享荣耀的机会,也承担着额外的心理压力。
刘艺菲用力点点头,展露出一个坚定的微笑:
“嗯,和你一起,去哪里都行。”
她深知此行的意义远超个人荣耀,这是国家使命的延伸。
负责此次安保行动的指挥官——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上校——快步上前,低声汇报:
“洛教授,刘女士,专机已准备就绪,所有安检、预设航线及应急预案均已核查无误,我们可以出发了。”
他的语气简短有力,目光扫过四周,确认着每一个安全细节。
这架被深度改造的专机,如同一个飞行的堡垒,承载着国家最珍贵的瑰宝。
洛珞最后望了一眼这片熟悉的土地,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
他握紧了口袋里那枚冰冷的、带有紧急防护功能的银质纽扣,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走吧。”
他对刘艺菲和上校说道,声音平稳而坚定。
两人在安保人员的严密簇拥下,稳健地踏上舷梯。
机舱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寒风,也宣告着一段肩负着国家荣光与个人安危的航程正式开始。
引擎发出低沉而强劲的轰鸣,专机在跑道上加速、抬头,最终刺破铅灰色的云层,如同一颗孤星,承载着华国科学界的希望与世界的瞩目,坚定地飞向遥远的斯德哥尔摩。
“空中指挥组报告,护航编队已升空。”
耳机里传来预警机调度声,云层上方,两架歼-11战机开启电子静默巡航,机翼下pl-15导弹挂载就绪,为这次出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