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天家父子,暗斗机锋
袁易隨泰顺帝出了清溪书屋。
雨丝如织,密密斜斜,翠竹在风雨中摇曳生姿,沙沙作响。青石小径两旁,积水成洼,倒映著天光云影。
泰顺帝登上明黄亮轿,袁易依然隨侍在侧,父子逶迤行向凝春堂。
来至凝春堂,早有太监掀帘相迎。
殿內,皇太后坐在上位,身著絳紫色常服,头戴攒珠如意冠,雍容华贵。皇后伍氏穿著杏黄緙丝袍,端庄嫻雅。元春则穿著郡公夫人品级的大妆,垂首侍立在皇太后身侧。
待泰顺帝向皇太后请了安,袁易便整衣肃容,向皇太后、皇后行礼请安。
皇太后见袁易袍服犹带雨渍,青缎朝靴上沾著泥水,微笑道:“快起来罢,这样的雨天,难为你还记著来请安。”又对泰顺帝笑道:“皇帝瞧这孩子,倒是比先前更显稳重了。”
元春在旁见袁易受夸,心中暗喜,却只垂首侍立,恪守礼数。
袁易隨即向皇太后呈上了用磁青笺与真泥金抄写的四十九遍《心经与一遍《无量寿经。
皇太后仔细翻看了一番,抬头道:“短短一月,便抄录了这许多,字跡又工整,孝心实在可嘉。”
接著,袁易又隨泰顺帝回到澹寧居。
泰顺帝在宝座上坐了,细细问起了水利营田之事,甚至连林如海授课之事也细细垂询。
袁易细说了一番。
泰顺帝听完道:“这林如海在两淮盐政上,表现平平,教导你倒很是用心。”
袁易跪拜:“林先生学问渊博,资歷深厚,品性高洁,儿臣近日所得教益匪浅。叩谢父皇隆恩,为儿臣择此良师。”
泰顺帝让袁易起身后,頷首道:“看来是朕先前小覷他了。”
一番问答后,袁易便辞驾出园。而元春被皇太后留在了凝春堂,让她下午再回去。
这时雨势已转作绵绵细雨,如烟似雾。
官道两旁杨柳含烟,远山如黛。
袁易捲起窗帘,任由带著湿气的凉风拂面。他望著窗外景致,心中回味今日种种,想起在清溪书屋中的奏对,想起景寧帝、泰顺帝的讚许,一切恍如梦境,却又真实可触。
“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今年必是要开展的。”他暗自思忖,“想来,总理此事之人,要么是我,要么就是十三叔了!希望是我罢!”
他记得,前世的歷史上,雍正三年直隶大水,是怡亲王总理京畿水利营田。而今生,自己或许要取代忠怡亲王,担此大任。
正思索著,忽然,车顶的敲打声大了起来。
雨,竟又下得急了!
……
……
袁易归宗为皇子,引发了宗室排斥、朝堂议论、民间巷谈。
因景寧帝与泰顺帝两代天子同为袁易归宗强力背书,加上近期八爷党覆灭,转移了注意力,才使得袁易归宗之事没掀起大波澜。
饶是如此,宗室朝堂之內,有很多勛贵官员对袁易这个新归宗的皇子持否认態度。大学士兼南书房行走傅齐,就是其中之一。
傅齐保守,在他看来,袁易锋芒过盛,才能惊人却手段狠辣,有著“酷吏”之称,而如今泰顺帝子嗣稀薄,袁易归宗后,將来或会夺嫡造成大乱。而傅家作为世受皇恩的名门望族,怕见朝局动盪。
今日在清溪书屋,当泰顺帝提议让袁易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傅齐登时忍不住开口反对,除因他本就忌讳皇子袁易,也因他真心认为袁易不堪担此重任,而如果袁易真將此事办好了,便会受益匪浅,更可能在將来夺嫡造成大乱了。
翌日一早,澹寧居內,泰顺帝照常举行御前会议。
泰顺帝盘膝坐在宝座之上,忠怡亲王、傅齐、汪廷玉等重臣分別坐在下首的杌子上。
议完几件紧急政务后,话题便转到昨日袁易所奏的京畿水利营田之事。
傅齐思量再三,见泰顺帝执意让袁易总理京畿水利营田,忍不住奏道:“圣上,四皇子虽才能过人,对水利也有些见识,但这等国计民生大事,不能只看言说,需得老成持重之臣方可胜任。”
他顿了顿,见泰顺帝面色不豫,仍硬著头皮道:“臣建议,若真要在京畿大规模水利营田,最好由忠怡王爷担此大任。王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方能確保此事顺畅。”
泰顺帝眉头微蹙。在他看来,傅齐这位年过七十的老臣虽忠心可鑑,却过於保守。
忠怡亲王见状,打起了圆场:“傅中堂过誉了。我於水利一事不甚精通,昨日听四皇子一番论述,倒是叫我称讚不已。”他转向泰顺帝,“圣上,臣弟以为,易哥儿虽年轻,但其才学见识,確实非同一般。”
傅齐见忠怡亲王也倾向袁易,心中更急:“圣上!治水非同小可,昔年大禹治水,尚要奔走十三年。四皇子年仅十七,纵有天纵之才,终究经验不足。若稍有差池,百万生灵涂炭啊!”
这话说得极重,殿內一时寂静。
泰顺帝沉吟了一下,缓缓道:“你所虑,朕岂不知?然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易儿或许年轻,但这份未雨绸繆的心思,这份体察民情的诚意,满朝文武能有几人?昨日他在清溪书屋,对钱粮调度、工程技艺甚至吏治整顿,无不娓娓道来。这般用心,岂是寻常少年可比?”
忠怡亲王见状,知圣意已决,便道:“圣上圣明。昨日易哥儿所献之策,確实思虑周详。况且圣上可派老臣辅佐,如此不致误事。”
泰顺帝頷首:“十三弟所言极是。”
傅齐见事已至此,知再諫无益,只得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