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一日还在这个位置上,只要诸门阀世家没有下定决心翻脸,他就可以在自己职权范围內,最大可能地行使其权柄。
一来二去,这个对禁军系统的查处项目,足足绵延了数月之久。
儘管外界责骂、催问等从不间断,可调查结果却始终不见分晓。
……
而在这期间,大周王朝內部发生了一桩影响极大、流传甚广的案件。
河內郡。
常氏家族是当地最大的门阀之一,也是有名的大地主。
他们光是族人就有数千之多,为他们种地的佃户数万,还暗地里掌控著当地的屠宰、丝绸等行业。
且不止如此。
而今在朝中,也有两位官员出身於常氏,或老年或壮年,都是四品以上。
可以说,这样的家族,乃是大周王朝內部诸多门阀的典型代表之一。
而常家的家主常茂,乃是河內郡出了名的“大善人”、“大侠”。
可不知为何,偏偏有个十岁左右的幼童不识相,跑到当地县衙报案,说他全家都被常氏派人杀害。
根据那个报案人的说法,他姐姐在常氏丝厂中做工,被常家的三公子姦杀。
而他的父亲与兄长前去理论,却反被打伤。
当天夜里,他们家就遭到了“山匪”的袭击,全家人几乎尽数被杀,只有他一个人因出恭而侥倖逃过一劫。
当地的县衙受理了这桩案件,且有一位立过军功、从边军退役出身的衙役,暂时收留了这个报案的幼童。
孰料,就在当天晚上。
这位颇有正义感的衙役就被人砍下了脑袋,连带著那位报案的幼童也被杀死!
这名衙役的父亲也曾是一位老卒,自然不甘,跑到上一级的府衙去报案,结果又在府衙前被人砍死,而凶手当场自尽!
如此血腥而酷烈的手段,一时之间,竟也震慑了一些人。
不过。
事后几天,禁军中的一名小校回乡省亲,陪著当地公差閒坐时,听闻了此事,愤怒异常。
禁军小校怒气发作,“常家如此为非作歹、丧心病狂,就不怕王法吗?”
结果公差连忙止住他,还小心地看著四周,谨慎说道:“兄台,慎言慎言啊,此案没有明確的证据啊……”
如此话语,自然不能让禁军小校心服,“这等作奸犯科之辈,早晚有人收了他们!”
而在场的,竟然真的有常氏家族的几个门客在,他们当即就拔出刀来,要杀死这位禁军小校,还要把他的舌头给割下来!
幸而,他们到底还是小瞧了这位禁军小校的一身武艺,虽然砍断了其一条胳膊,却也被对方全部反杀!
此后的数日,常氏的门客先后派出了几拨人,誓要彻底斩杀他。
若非最终时刻,他凭藉著身上的禁军校牌,闯入当地的驻军军营,恐怕也难逃性命。
也正因为如此。
这桩案件才最终传到了古宣的耳中,並传遍整个朝野。
如此猖狂而明目张胆的行凶,不禁让人震怒!
就连一些同为高门大族子弟出身的官员,都觉得有些过分了。
大家都只是钝刀子割肉一般,榨取利益,可常氏家族你这也有点过於暴虐了吧?!
面对此案,古宣一开始还是按照歷来的规矩,下旨让刑部派出专案官员,专门派人前往河內郡查处案情。
而这桩案件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分走了朝堂上下对禁军系统的一部分注意力。
因很快,两个月之后。
刑部官员审理认定,常氏家族的数十名家丁乃是此次案件的要犯,包括姦杀、行凶,都是这些人所为。
这些人也被带回帝都,等待秋后问斩。
至於常氏三公子,则被判处流放十年。
而其他常氏族人,乃至於常氏家族的族长常茂,都与此案並无关係。
这样的结果,被百姓们看来,显然是是轻拿轻放了。
儘管普遍感到愤怒,却又很是无奈,因这就是而今这片大地上的常態。
且在诸多门阀世族看来,流放了一个常三公子,已经是了不起的退让了,难道还真的要为几个贱民而杀一个高门子弟、甚至追究更多人吗?
若不是周王陛下关注了此案,说不得连常三公子都不会流放,而只是处置几个家丁罢了。
但这样的结果,终究是从根本上,不被古宣所接受。
他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处理结果!
隨著一声令下,一位寒门子弟被专门提拔为刑部专案官员,並在五百名禁军士卒的伴隨下,赶至河內郡重新审理此案。
如此雷霆之举,不禁令多少人为之侧目。
甚至连犬戎族使臣都关注了此事,以信鸽的方式传递迴了远方的犬戎王庭。
而几个月之后。
那位深得古宣意图的寒门官员,在足足五百名精锐禁军的强大武力威慑下,將作恶多端、为恶多年的常氏家族尽数捉拿归案!
不审理还好,这一经审理,就查出了常氏家族涉及杀人灭门、暴力垄断、贿赂官员等等诸多罪名。
这几乎就是一个横行当地的土皇帝家族!
然而。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还是有些刑法名家官员想以“刑不上世族”的说法,上疏轻惩常氏。
但感知到古宣的铁血意志,他们终究还是止住了。
最终。
整个常氏家族中,凡是有罪的,通通斩首的斩首,流放的流放,几乎被连根拔起!
而之前被派过去的刑部官员,也同样被审理出受贿的行为,被斩首示眾。
且不止如此。
在古宣的特別授意下,这一案件的种种內情,都在邸报上分期刊登,充分地暴露了常氏这一家族的重重罪恶。
如此一来,邸报在市井中的销量再一次大增,影响力远超过去。
甚至,连偏远州郡,乃至於境外的犬戎族,以及北境的诸多小部族,都开始关注起大周王朝的邸报来。
在这种情况下。
古宣趁热打铁,让邸报更多地披露门阀世家的种种真面目。
这样的举动,固然会让那些高门更加警惕,却也能够唤起更多的底层民眾来。
这是一种得失之间的衡量,而古宣最终决定选择后者,因早晚是要走到这一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