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利卡著名矿业巨头前脚刚放话,要掰一掰“刘氏矿业集团”在铜鈷市场上的手腕,后脚这场官司就来了。
攒逼亚没说话,但其矿业部们默许调查,西方媒体就闻著味儿就扑上来了,纷纷一口咬定“刘氏矿业集团”瞒报了事故规模。
一桩普通的民事纠纷,竟然瞬间就变成了国际舞台上的大戏。
可话又说回来,要是把所有锅都甩给外部势力,那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攒逼亚这场官司,之所以能从一个技术问题,变成全民的怒火,根子还在东大企业自己身上。
东大人帮助当地盖起了高楼,却没走进一些当地人的心里。
语言,就是第一堵墙。
有位“刘氏矿业集团”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华清博士说,他写论文、开国际会议,英语溜得很,跟欧美专家辩论都不怵。
可一坐到非洲业主的谈判桌前,听著对方那带著浓重口音、语法天马行空的英语,他瞬间就懵了,从社交达人变成了哑巴,一句话得让人重复好几遍。
这不是个例。
非洲有两千多种语言,就算在官方说法语的马丽,老百姓聊天也都是用自己的班巴拉语。
“刘氏矿业集团”的工程师,听到的信息得经过“当地土话”到“当地英语”再到“我们能懂的英语”这么两道翻译,一来二去,意思早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误会就是这么来的。
比语言更难懂的,是文化。
在埃塞国,一个“刘氏矿业集团”中方主管就因为当地员工到点就走,气得当场发飆,扣了所有人的奖金。
他不明白,项目这么赶,加个班怎么了?
第二天,好几个员工直接不来了。
他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头天是一个同事孩子的生日,在人家文化里,天大地大,家里的事最大。
这种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也让很多东大前来非洲投资的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寧可大价钱从国內找人,也不敢用当地员工。
有位在肯尼国开厂的老板算过帐,国內派个技术员,工资补贴加一块,一个月成本一万多块;在当地招个大学毕业生,三千块就够了。
差了三四倍,可大家还是选贵的。
为啥?怕失控。
很多基层管理者,看当地翻译就像看贼。
他们觉得翻译是自己跟外界唯一的通道,生怕人家利用信息差搞鬼,或者跟当地人串通起来把自己架空了。
东大国企有个项目总监甚至说,寧可高价招个国內刚毕业的英语生,也不用当地翻译,理由是“人家不懂专业术语”。
可你公司就没培训过人家,怎么能指望他天生就会呢?
这种不信任,浪费了多少机会。
一家贸易公司在乌国,產品不错,就是卖不出去。
后来没办法了,试著招了个当地的销售经理。
你猜怎么著?
这位经理的舅舅是当地商会的副会长,上任一周,就搭上了全国最大的家电连锁超市。
局面,一下就打开了。
攒逼亚这五百亿美刀的警钟,敲得刘振邦耳朵嗡嗡响。
地缘zz是大背景,但“刘氏矿业集团”自身也有弱点,才是人家下手的突破口。
像“刘氏矿业集团”这样的企业走出去,不能再只当一个埋头盖楼的“基建狂魔”了,得学著去做一个受欢迎的“邻居”。
好在,改变已经在发生。
尾矿坝事故后,“刘氏矿业集”公司除了配合调查,还主动跟当地人建了沟通会,请当地代表一起商量怎么修復环境,还专门设了基金会。
这种有事不躲、敢於担责的態度,正在一点点贏回人心。
在攒逼亚首都卢萨卡,一场別开生面的社区足球赛正在举行。
穿著印有东攒两国国旗球衣的孩子们,围著新任社区联络官张凯文欢呼。
这位能说流利班巴拉语的混血青年,父亲是山西矿工,母亲是马里教师。
“刘氏矿业集团”法务部最新报告显示,舆论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当地最大的《非洲商业日报头版刊登了矿业部长视察修復工程的报导,配图中穿著防护服的环保人员里,有三分之一是本地大学生。
社交媒体上#thankyoudongda的话题下,开始出现攒逼亚妇女们展示新建水井的自拍视频。
“董事长,刚收到非盟的会议邀请。”秘书推门前来匯报,刘振邦正在审阅新擬定的合作协议。
刘振邦知道,攒逼亚不是问题真正的所在。
“刘氏矿业集团”真正的对手,是那些被动奶酪的海外矿业巨头们。
刘振邦合上文件,目光落在墙上的实时矿石价格走势图上。
铜价曲线突然出现的异常波动,印证了他的判断——这场风暴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复杂。
“通知战略投资部,立即启动b计划。”他按下桌上的通讯键,“让攒逼比亚隔壁的坦搡国项目组加快进度,我们要在三个月內打通两国之间的运输走廊。”
刘振邦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时,族叔刘之野说过的一句话:“在海外做生意,就要像榕树一样——既要向上生长,也要向下扎根。”
法务总监匆匆推门而入:“董事长最新消息,西盟宣布將对我们发起反倾销调查。
但有意思的是,德意志的巴斯夫集团却向我们发来了合作邀请。”
“果然。”刘振邦轻笑一声,转动地球仪,“有人想逼我们出局,也有人却想搭我们的顺风车。”
“这西方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嘛!”
刘振邦的手指在地球仪上轻轻划过,最终停在欧罗巴板块。
他想起上个月在布鲁塞尔的一场秘密晚宴——巴斯夫的一名高管借著品鑑红酒的由头,暗示他们正被北美矿业巨头挤压市场份额,想寻求“刘氏矿业集团”的帮助。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在国际商场上同样適用。
刘振邦知道“刘氏矿业集团”的全球化之路,还长著呢。
想走得稳,走得远,就得扔掉那种“一口吃个胖子”的急功近利,得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
未来的竞爭,不是比谁的钢筋水泥更硬,而是比谁更能理解文化,更能融入社会,更能贏得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