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笑了笑,接着解释道:“这项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它需要大量的超材料透镜才能够达到唉空气中成像的效果。实验室或者是少量的部署一些还行,商业化目前来说是不太可能的。”
百万亿级别的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推动的可不仅仅是航天领域的发展,就如同当初的CERN机构修建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一样,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推动各种意想不到的领域技术前进。
就比如这种能够在空气中投影的3D全息技术,就是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中突破的一项重点技术,只不过成熟度还不够,且成本很高。
身旁,王健笑着开口道:“这已经足够了,要是能在指挥室中布置一套,三维战场可视化、立体全息地形模型、指挥控制、装备维护这些都能用上。”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这种好东西,给我弄一套呗?正好今年的阅兵咱能用的上。”
“倒时候咱们将全息技术融入到咱们的阅兵典礼中,给全国全世界人民来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这位部队那边的领导,开口问道:“认真的?”
在阅兵典礼上用全息技术,这听上去...好像还真挺酷的样子?
王健点点头,道:“当然!如果能够在9月份之前弄好一套的话,我们可以采购!”
虽然说是临时起意,但这会他是真的想了。
作为建国80周年阅兵典礼的总指挥,制定方案、协调资源这些都是他的工作,这次跑过来找眼前这位,也是想找他借点东西。
不过正事还没说,就让他发现了另一个好东西。
能够在空气中投影的全息技术,这完全可以应用到阅兵典礼上,给全国人民来一场视觉盛宴,给那些老外来一点心灵震撼。
闻言,徐川想了想,道:“9月份的话,应该来得及。不过这事还是等实验结束后再聊吧,你们的要求现在也还没定吧?”
王健笑眯眯的点点头,将目光投向了大厅中即将开始的模拟撞击实验。
三千五百颗陨石在无极量子超算中心的操控下已然重新调整了位置。
新一轮的撞击实验将不再是分批次的‘饱和式撞击’策略,而是调整为了‘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撞击。
在上一轮耗费了近五百亿的资金对火星的地幔做了一个全面检查后,他们的收获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知道了火星地幔的状况,还通过轨道探测器、火星热流与重力测绘卫星等设备实时绘制火星地幔的CMB热流图。
有了这一份庞大的CMB热流数据库,他们就能够针对性的精确设计出一份低能量、高频次的撞击,最终通过撞击让其节奏与火星固有的全球振荡模式或核心的惯性波潜在频率产生共振。
与此同时,通过操控小行星和陨石对优先核心的‘低温’区域进行定向加热补偿,理论上来说,可以做到在不需要大规模调整撞击方案的基础上拉平整个火星地幔CMB的温度差异,进而不均匀的边界条件通过外部能量输入进行修正。
简单的来说,就是原本火星地幔的CMB流动与温度受火星内部大量随机分布的高密度块体的影响并不均匀。
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撞击让其变得均匀。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其大尺度的环流,而非杂乱的湍流。
这就像是指挥军队行动的鼓声一样,有序的鼓点才能够完美的指挥军队。
当然,操控陨石撞击火星使得原本杂乱的地幔热流变得有序需要极其复杂的流体力学计算方法来预测共振频率。
但对于徐川来说,流体力学领域的计算几乎是直接撞进了他最擅长的领域中。
尽管为火星内部的CMB热流的运动建立数学模型远比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更加的庞大。
然而如果是单纯的从复杂度上来说,前者却远比上后者。
.....
一轮又一轮的陨石前仆后继的在火星的大气层中燃烧成熊熊烈焰的炽热炮弹。
在CMB热流模型的控制下,任务中心动态的调整着后续的撞击计划,火星的地壳在撞击中熔化,炽热的岩浆湖在地表形成。
每一次撞击引发的‘火星地震’的传播路径和能量都通过模拟计算反馈到了全球地震网络数据库中,追踪其是否通过“地震高速公路”深入火星的内核中。
大厅的屏幕上,记录着火星地磁场信息正在不断的攀升着。
与此同时,火星的全息模型在缓缓旋转。
正当阅兵联合指挥部的总指挥王健上将欣赏着这宛如开天辟地一般的宏伟画面时,指挥中心,一道来自火星地磁场监测数据小组的汇报声在所有人的耳中响起。
“检测到与火星惯性波主频率匹配的共振信号,撞击产生的能量正在向核心流体高效耦合.....火星全球偶极场正在形成,地磁场强度,正在稳步上升!”
听到这份报告,徐川眼眸一亮,快速的开口道:“汇报详细数据!”
“当前偶极场已覆盖火星90%区域,预估在1780颗陨石的撞击后完成100%覆盖!”
“当前火星地磁场强度最高为那南极点0.26高斯,北极点0.19高斯,赤道区域0.09高斯,北部乌托邦平原区域0.11高斯.....”
“....平均磁场强度,目前已达0.13高斯!”
“根据CMB热流模型的预测,在驭星工程3500颗陨石撞击全部完成后,火星地磁场强度赤道区域最低能达到0.27高斯-0.35高斯!”
“....南北两极区域最低能达到0.68-0.75高斯!”
汇报相关数据工作人员的声音中带着激动和颤抖,甚至断断续续的。
但无人在意,所有人的目光在此刻都聚焦在了大厅中那颗模拟出来的赤红色星球上。
尽管这一次的实验尚未完全完成,但毫无疑问,他们....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