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
对于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组委会以及参与这个超级项目的137个国家而言,今天绝对是意义不凡的一天。
在耗费了近五百亿海量资金作为探测撞击实验的基础上,组委会终于找到了阻碍火星的地磁场提升0.25高斯平均强度的核心问题!
火星的地幔中存在着大量以前从未探测到过的‘块状’物质,这些碎块使得火星内部结构不均,阻碍了地幔的对流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陨石撞击产生的能量传递到地核中。
不出意外的,接下来组委会将重新展开新一轮的模拟撞击实验。
而这场模拟实验还没开始,相关的报道就受到了地质学、天文学、航天、宇宙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的广泛关注。
火星,这颗太阳系内近乎地球双胞胎一样的行星,它的整体结构并非如同地球这个哥哥一样呈现出洋葱状,一层一层泾渭分明。
它更像是一罐八宝粥,黏稠的地幔中夹杂着大量成分大小各异的块体。
这不仅颠覆了以往对火星的探测和考察,更对火星这颗行星的形成有了全新的了解!
这不仅仅是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更是人类文明对地外行星研究所取得全新成果。
火星那和地球截然不同的地质结构,足够让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学者疯狂的史诗发现。
曾获得过被誉为世界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詹姆斯麦克文奖学者迈克尔·麦克尔罗伊在接受采访时,便如是对媒体说道。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惊人的发现!它刷新了我们过去对火星地质结构的认识,也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窗口。”
“这些块体或许是太阳系早期“大撞击时代”的活化石。它们可能保留了地球、金星等行星在形成初期被抹去的原始信息。通过研究它们,人类可以直接“阅读”45亿年前太阳系诞生的剧本。”
“一些块体可能来自富含水和有机物的原始天体,分析它们的成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基础材料是如何在太阳系中传播的,以及火星早期是否真正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
“当然,对于改造火星,将其变成我们的第二个地球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火星内部大量随机分布的高密度块体,会持续干扰地幔的缓慢对流和热量散发。这会导致应力在不可预测的地点积聚和释放。”
“简单的来说,它会阻碍地幔和液态核之间协调、大规模的对流运动,干扰撞击能量的传递。”
“而地幔与液态地核之间的对流运动,是维持全球性强磁场发电机效应的关键。”
“现在看来,这或许也是十几亿年前火星的磁场慢慢消散的原因之一。如果想要重启火星的地磁场,那么这些以前从未探测到过的‘块状’物质将是最大的阻碍。”
“当然,我更期待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组委会,以及那位徐教授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或许地质学家远不如数学家、物理学家那么的出名,或许你没听过迈克尔·麦克尔罗伊这个名字。
但他所主导的一项研究与工程,相信你一定听说过。
那就是南极臭氧层空洞!
是的,那个大名鼎鼎的臭氧洞,以及1987年180多个国家签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就是在他的研究引导下完成的。
因此,当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学者出面接受采访的时候,相关的内容很快就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也引起了更多人对于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关注
随着消息扩散开来,不少原本没怎么关注火星地球化工程的网友也纷纷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
与此同时,另一边。
CRHPC机构的八卦大楼中,在各国专家学者的共同讨论中,针对‘火星内部大量随机分布的高密度块体,会导致核心热边界条件不均磁场生成受限’这一核心问题,理事会已经召开了超过两位数的讨论会议。
火星地幔的特殊结构的确会影响陨石和小行星撞击的能量传递,但对于近乎聚集了全人类智慧的改造项目来说,这并非无法解决的问题。
只要能够找到问题的存在,提出解决的方案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很快,在组委会的协调下,新一轮经过优化调整的模拟撞击实验重新展开。
火星地球化工程的指挥大厅中。
忙碌着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进出出,一条条的指令任务不断的传递了出去。
环形大厅的二楼观察廊上,徐川俯瞰着通过3D投影技术模拟出来的画面,站在他的身旁,一位来自军方的领导有些好奇的张望着下方的场景。
看着那仿佛声临其境般的3D虚拟投影画面,这位来自阅兵联合指挥部的总指挥王健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这玩意好啊!你们有这技术,怎么不早说呢?”
3D全息投影技术!
而且还是成熟到能够模拟火星撞击,悬浮在空气中的真实全息影像。
这技术的强悍性,简直不用多说了。
抛开它的各种商业价值,光是军事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就足够他心动的想直接打劫回去了。
站在他的身旁,徐川笑着开口道:“你也没问啊。”
王健:“.....”
他哪里知道火星地球化工程这边还有这种好东西哟,要是知道,早就过来了。
“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