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过得很快。
而这个时候。
外面的雨势更大了。
从小雨转成了中雨。
“怎么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的话对于跑起来会有影响啊。”
袁郭强看着雨势。
有些担忧的说道。
“据说博尔特还非常喜欢在雨里跑,他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过很多次。”
余位力也皱眉看着天空:“这种时候任何一些有利的影响可能都会改变结果。”
两个人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短跑比赛是室外比赛。
又不是在室内。
风速,温度,湿度,雨势。
都是有影响的。
而且这些情况越大影响越大。
小雨的话还好。
都都已经下到中雨了。
如果博尔特更适合这个天气。
那就像是当年刘祥擅长雨战。
你要是和他实力差不多。
或者说实力比他还差一点。
你碰到这个天气,会不会一开始内心就咯噔一下。
从运动科学视角看,雨天对100米短跑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跑道物理特性、人体生理反应、技术动作调整与心理状态变化的综合结果。
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场地摩擦系数的改变,如1985年smith等人的跑道力学实验。
而21世纪之后,研究则更关注“环境-人体-技术”的动态交互。
雨天对跑道物理特性的改变及直接影响可不小。
比如标准100米塑胶跑道的干态摩擦系数通常在0.8-1.0之间。
这一数值是保障蹬地效率与动作稳定性的关键。
而雨天环境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呈现“双阶段特征”。
初始降雨阶段,0-5分钟,也就是刚刚开始——这时候跑道表面形成水膜。
cof迅速降至0.5-0.6。
此时水膜充当润滑剂。
导致足底与跑道的滑动摩擦力下降40%-50%。
根据摩擦力学公式f=μn。
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运动员体重即便是只有60kg时,蹬地时的水平摩擦力也会从约588n降至353n,直接削弱推进力。
持续降雨阶段,也就是5分钟以上——水膜厚度超过2mm后。
cof反而略有回升至0.6-0.7。
这是由于水膜在高压下形成“液压支撑”。
足底与跑道的接触模式从“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但仍比干态低10%以上。
不同类型跑道的抗水性差异显著。
聚氨酯塑胶跑道的排水性能优于橡胶颗粒跑道,其cof下降幅度可减少15%。
而老式煤渣跑道在雨天会完全泥泞化,cof波动更大,已被国际赛事禁用。
莫斯科这边的跑道其实算是新型跑道,排水能力还是不错。
但随着雨势不断增大。
负面效果会跟着出现。
这个时候就不是跑道能解决。
这个时候就开始需要运动员自己的能力。
比如起跑器作为100米的“动力起点”,其安装稳定性直接影响起跑反应时与初始爆发力。雨天环境下,起跑器与跑道的固定强度下降怎么办?
起跑器锚固螺栓的摩擦力因水膜减少,导致起跑器在蹬地时的位移量从干态的0.2mm增至1.5mm,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从0.08秒增至0.12秒。
降低爆发力的瞬时输出。
起跑器踏板表面的防滑纹被水膜覆盖,运动员前脚掌与踏板的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导致起跑角度偏差。
从理想的45°增至55°
部分水平推力转化为垂直分力,造成能量浪费。
还有雨天通常伴随气温下降。
跑道表面温度可从30℃降至20℃,导致塑胶材料的弹性模量下降10%-15%。
根据胡克定律f=kx,相同形变下的弹力减少,意味着跑道的“能量回馈效应”减弱——运动员蹬地时,跑道吸收的能量无法有效返还,额外消耗肌肉能量约8%。
同时,雨水渗透使跑道基层受潮,局部区域可能出现“软弹不均”现象,导致每步的支撑反作用力波动幅度从±5%增至±15%,破坏跑步节奏的一致性。
这个时候。
如果你没有科学的数据以及准确的模型来收集要素和反馈要素。
光凭经验还有肉眼,你永远不可能完善的处理这个问题。
但好在这个问题在苏神这边。
根本不是事儿。
因为全世界对于这方面研究显得最深入的就是苏神的实验室。
毕竟他提供了最先进的最正确的指导力。
你有了答案之后再去推过程
当然比较容易。
当然他说出来的这个东西肯定不能叫答案,在没有证实之前这只能叫做——
用科学界的话来说叫做——
xxx猜想。
比如起跑阶段的动作适应性调整。
莫斯科这次大雨,它有详细的数据,所以可以根据这个数据来做出精确设计。
比如起跑阶段是速度建立的关键,雨天环境迫使运动员做出以下技术改变,这些改变虽为“保护性调整”,却直接影响加速效率。
那么就蹬离角度增大。
为避免打滑,运动员下意识增大蹬地角度从35°增至45°。
根据力学分解,水平推进力占比从70%降至60%,垂直分力增加,导致重心上升过快,每步的水平位移减少5-8cm。
上肢摆动幅度减小。
为维持平衡,上肢前后摆动幅度从40cm减至30cm,导致躯干旋转力矩减少15%,
无法有效配合下肢发力,形成“上下肢发力脱节”。
步频优先于步长。
这是因为缩短步长可减少单步支撑时间,降低打滑风险,但牺牲了步长带来的距离增益。
高速摄像机捕捉数据显示,优秀运动员在雨天起跑的技术变形幅度约8%。
这与神经肌肉控制的熟练度直接相关。
加速阶段又会出现力链传递效率下降。
加速阶段是从起跑向途中跑过渡的关键,雨天环境对力链传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下肢关节协同性降低。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伸展时序出现偏差,干态下的“踝-膝-髋”依次发力模式被打破,出现“膝先踝后”的紊乱,导致每步的发力时间延长0.02秒,功率输出下降12%。
从干态的3500w降至3080w。
足底压力分布不均。
正常情况下,前脚掌跖骨头区域承受70%的蹬地压力,雨天因防滑需求,压力向足跟转移。
足跟压力占比从20%增至35%。
而足跟的发力杠杆短于前掌,导致力的输出效率下降20%。
再加上躯干前倾角度保守化。
也就是所谓的为避免因打滑导致的前扑失衡,运动员躯干前倾角度从25°减小至15°。
根据杠杆原理,这使蹬地的动力臂缩短,力矩减少约10%,进一步削弱加速能力。
你就说这些原理以及详细的数据区间。
你如果没有苏神实验室的支持,没有合适的方向去研究。
你光是找对这几个切入点都不容易。
就像是这些玩意儿,其实美国那边也在研究。
但是他们得出结论是2020年之后的。
现在还早的很呢。
进入途中跑就会出现——
步长与步频的周期性失衡。
支撑相时间延长。
摆臂动作的补偿性增强。
等等问题。
这还不算完,还有进入最后的冲刺。
躯干后仰过早。
终点线判断偏差。
等等问题。
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运动生理学层面的机能变化了。
雨天的不稳定性刺激使肌肉收缩模式从“快速爆发型”转向“稳定控制型”。
因为这时候干态下100米短跑中ii型肌纤维募集比例约75%,雨天会降至60%。
而i型肌纤维占比增加,导致肌肉收缩速度下降,从5.0m/s降至4.5m/s。
但抗疲劳能力略有提升。
根据股四头肌的emg峰值振幅从干态的80μv降至65μv。
且信号持续时间延长15%。
表明肌肉为维持稳定而采用“低强度-长时间”的收缩策略,这说明……
牺牲了爆发力。
为了增强关节稳定性,肌肉的预紧张度提高,僵硬度会增加20%。
这虽减少了动作误差,但也降低了肌肉的弹性势能利用效率。
再加上血液生化检测显示,雨天赛后运动员的肌酸激酶水平比晴天高。
这表明稳定控制型收缩导致的肌肉微损伤更明显。
再加上生理变化。
比如磷酸肌酸(cp)消耗速率加快。
雨天每米cp消耗量比干态多8%。
干态约0.5mmol/kg,雨天约0.54mmol/kg。
这会导致cp储备在60米左右即出现明显下降。
迫使糖酵解系统提前介入。
糖酵解的提前激活使血乳酸浓度在终点时比晴天高2mmol/l,导致肌肉ph值下降更快,引发更早的疲劳感。
这也是为什么苏神今年一定要把抗疲劳被提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