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屯原本是边境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镇子,在平南侯掌管南境防线之后,曾经有过数次对边境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的摸查。
那时候平南侯带着人不辞辛劳的走遍南境各地,从西部靠近江州的重重大山,到河网纵横的荆楚两淮再到毗邻海洋的江北丘陵。
他将无数已经起不到作用的要塞裁撤,又在一些因为时过境迁有了些战略意义的地方设置成新的要塞。
赵家屯地处江淮丘陵的一处,只不过是无数要塞点中的一环。
曾经的村民早已迁走,如今这里驻守着五百多人,其中两百人是正军,其他的是军属或者军余。
南楚军北上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整个南境防线,如赵家屯这样的要塞接到的命令,都是坚壁清野在要塞固守。
如今已经是初冬时节,粮食均已经入了仓库,外面的田野里只剩下一些还能在冬季生长的蔬菜。
将能吃的收集回了要塞后,赵家屯的守军们便安安心心守着。
按照过去的经验,南楚即使大军北上,也不会对他们这样的要塞大动干戈。
这种经过长期修缮的要塞颇为坚固,不下大力气根本无法攻下,但攻下之后的作用又十分有限。
只要要塞守军不主动攻击路过的南楚军,南楚军也就是派点人马盯着避免被背刺。
一直到大战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南楚军败了,人家后撤还来不及,也不会管这种要塞。
而如果胜了,大多南楚将领都会给出不错的条件,愿意归降有赏赐,不愿意但是也不想打的,那就放开路让你回周国。
像那种一上来不计代价猛攻的少之又少,真遇上了,那就拼命呗,这不是边军的基本素质嘛。
反正赵家屯的将士们都看得很开,他们中有从内地调过来的军户,所以很清楚,其实在这里当边军日子还不错。
南境不像北境,不会有动不动来无影去无踪的大股骑兵打草谷。
且南境的大多地方土壤都不算贫瘠,虽然听在曾经的大一统王朝之时,因为人口太多无法产出足够的粮食常常闹饥荒。
但现在因为战乱,土地比起人口反而多了太多了。
所以他们只要稍稍认真点耕作,产出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就很可观。
并且边军不比内地,管理要塞的军官再不是东西,也不敢太过分的喝兵血吃兵肉。
这都不用平南侯这样清廉的主将如何去约束,只要南楚军还时不时地来打一打,这些军官便很清楚自己的性命和士兵们绑在一起。
就算照样还是要吃拿卡要,做的也是收敛太多了。
在没有南楚军袭扰的日子里,像赵家屯这样的要塞过得实在太舒服的,比起内地军卫的那些苦哈哈军户,南境镇守要塞的边军个个简直过得都是大爷日子。
后方距离不远的一些集镇,时不时的便会有行商游倡戏班子过来赚这些兵大爷的钱。
这次接到消息后,赵家屯的守军们还是按照以往,按部就班的守着自家要塞。
这么多年过来,赵家屯也没听过有什么大军经过,遇见过的几次也都是败逃的南楚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