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真实更能引起共鸣的是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同情,怜悯,以及善良。
后来苏堇烟凭借这两张照片获得了新一届的新闻普利策奖,更加坚定了为平民发生的新闻理想,并在后来做出许多利国利民的贡献,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苏堇烟在第三天乘坐送给养的专机离开也鲁,王振在了解到也鲁的事后,第一时间派人把她给接回来。因她是功臣之后,送给养的人没多为难,还顺带把无业游民叶迦宁给带上了。
到了京市,苏堇烟让叶迦宁回家,自己第一时间打车,赶去总报新闻社。
她这次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战场经验,能够多写点文章以鼓舞人心。
结果,新闻社的人见到她,一个个事儿都不做了,就过来和她说话。
苏堇烟就这么被赶鸭子上架,把自己单反里的所有库存都贡献出来,任由他们自由发挥,增加新闻热度。
不得不说总报新闻社的人,文字水平非常高,如果说是苏堇烟和同事的两篇联合报道带起了热度,那同事们的后续追踪才是让这件空袭事件无法从世界主流媒体消失的根本原因。
这其中当然掺杂了不同方面的许多考量,但苏堇烟就认一点,只要新闻热度不降,她就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讨伐恶人。
苏堇烟去也鲁最开始的身份是摄影师,现在回到总报,主编有心培养,便让她尝试着独立写文章发表。她也很争气,积极主动与还在也鲁的同事联系,与他们互换工作,一个摄影一个撰稿,连续一个礼拜产出许多高质量的文章,顺带拉高了总报浏览量。
苏堇烟彻底火了,但不是以本人的名字。
她的笔名摘星因为多次产出高质量文章,被网友发现,大家积极讨论,把她的笔名送上了热搜。
有机构想要采访一下这位传说中年轻的战地女记者,都被本人拒绝了。
苏堇烟不想出现在公众面前,更不想让大家知道她就是苏堇烟。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她竭力想撇清笔名和本人的关系时,有人爆了她和叶迦宁的料,称他们两人正在秘密交往。
这下算是引燃了娱乐圈。
大家讨论的热度直接盖过也鲁的新闻,有谩骂的,有支持的,而她“苏堇烟”三个字,也上了热搜,就排在“摘星”两个字的下面。
两相对比,一天一地,网友们评论起来,更加毒舌了。
“豁,我点进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这表里不一的小助理名字就排在摘星的下面。
看看,这就是人和人的区别,有人20多岁在战地做记者,有人20多岁给别人当助理,还暗搓搓地勾引雇主,被发现了不承认,现在却又来秀恩爱。”
“话说他俩前段时间不是否认了吗?这恋爱到底是什么时候谈的?是从之前就开始的还是某人离职之后?”
“嗨,多好看的小姑娘,怎么就瞎了眼,看上叶迦宁这样品德败坏的人呢。”
“楼上的你怎么回事儿?踩一捧一?我们家叶迦宁怎么道德败坏了,你倒是说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