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10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至今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17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17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离:“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17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
景南柒从她身后抱住她,轻声“这陇国,自然是山清水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