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秦时小说家 > 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半两五铢

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半两五铢

“彼此铸造的型不一,流通起来,也是容易生乱。”

“果然如咸阳印书坊内的刻板,统一印制成书,通行诸夏,则便捷无比,也能够免去许多混乱。”

“也能够容易处理郡县诸地私自铸造钱币的隐患,杜绝宵小之事发生。”

周清微微一笑,说道四郡之事,数年来,自己也是在整顿四郡的钱币之事,算是有所得。

有着郡县可以铸钱,按照咸阳关流通的规格,将杂乱的货币,给予驱逐,现在只剩下半两钱了。

无论是对于官府,还是商贾,还是庶民,都是好处多多。

“果然不允许河东郡铸钱,府如何解决?”

秦王政踱步厅殿,观蒙毅执快速记下的书,近前取下一张,细细一览,轻轻颔首。

而后,看向王弟。

河东郡的事情终究要解决的。

“此事,并不难。”

“河东郡相距南阳郡不远,完全可以从更为富庶的南阳郡调集粮食。”

“至于钱财,亦是不难,河东郡郡守有此策,想来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而是有人提议如此。”

“欲要染指贩盐、贩茶巨利,其心当诛,只消稍微查证,便有巨利在,同样,还可以震慑其余商贾,安份守己。”

解决河东郡遇到的事情,周清不相信郡守杜陵没有法子。

央学宫出来的学员进入河东郡的也有不少,学宫之内,可是有专门计然课程的,纵然如此,还有开源策。

那就是愚蠢之策了。

“武真侯此言,颇得寡人之心。”

“商贾获利,乃是天性,只要安稳行商,大秦之内任意通行。”

“收拢盐铁茶之巨利,数年来,咸阳和诸郡也在推进,只是稍缓了一些,杜陵如此,怕是有别的意思。”

“蒙毅,寡人记得李斯的儿子李由现在川郡为长史吧,拟令,传令国府,调遣李由赶赴河东郡为郡丞。”

“至于杜陵,念其辛劳,调往张掖郡为郡守吧。”

商贾!

对于这批人,秦王政没有太大的好感,可也知晓,商贾在一个诸侯国少不了,没有那些商贾,许多事情真不好办。

那些人只要安分守己,已然有巨利。

如今还想要攫取更大的巨利,那就当诛了。

“另外,拟令传于章邯,影密卫查探杜陵数月来的踪迹,往来之商贾,但有违秦法,一概诛杀。”

“商贾之家抄没!”

接着前一份口令,秦王政再语。

“喏!”

蒙毅执的速度很快,为长史多年,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短短百十个呼吸不到,便是拟定好两份书,待接下来大王审阅,便可加盖王印,传递国府施行。

河东郡郡守杜陵!

从富饶的河东郡西行千余里为张掖郡的郡守,这个差距……真是不小。

如果那份书没有落在武真郡侯上,或许,大王就直接同意了。

现在,因为开源策,直接被武真郡侯批驳了,连带现在的自己都觉得杜陵郡守是否有些同商贾纠缠过深了。

“废除诸国钱币,统一使用大秦半两钱。”

“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呐。”

“盐、茶、铁……,也当如郡侯所言,收拢咸阳官府,收拢诸郡官府,商贾之人不得染指。”

“个之策,还得细细斟酌实施。”

国府、廷尉府邸正在细细谋划武要政的具体方略,具体细节,以为大朝会之后颁布施行。

而今,有闻王弟所语。

秦王政突然觉得,许多事情越来越复杂了。

“数年来,晋之地、燕赵之地都已经有所痕迹。”

“所剩楚地、齐鲁之地,也当不难。”

许多方略政策的落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大秦境内通行驰道,那便是需要数十年之功,这还是有水石之力相助,否则,更为之缓慢。

百多年前,商君变法于秦,策略定下,也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方才初成,又历经惠先王之时,方才真正贯彻。

“府充盈,方才有足够的力量做诸般事。”

“一如当年郑国渠,大田令郑国也曾言,魏国的鸿沟若非府空虚,早就给予整顿疏通了。”

“属于大秦的财货,就该留在府之。”

“盐,亦是如此,医者所言,人不食盐,则浑身无力,昔年长平之战,武安君兵困赵国大军多日。”

“赵军虽有数十万人,可精力日益衰弱,便是如此。”

“前些时日,国府有一份关于诸夏产盐之地的统计,落于大秦原有境内的不算多,也就关、蜀产盐比较多。”

“反而是齐鲁、燕地、楚地的产盐低相当多,齐国数百年来,一直富饶,多赖于此,寡人钦羡。”

“那些地方也该设立专门的行署管辖!”

铸币之权收拢咸阳,秦王政觉得很好,郡县好好的治理民生便可,无需操劳铸币的事情了。

由咸阳直接铸币,进而流通诸夏就行了。

盐、茶、铁,也是如此。

尤其是盐。

秦王政觉得将齐鲁之地、燕地、楚地的那些产盐之地纳入官府掌控,已然成为必须,那些东西留在郡县,留在私人商贾。

不妥。

“茶货也是一样。”

“听闻商贾贩茶,前往河西之地,前往北方胡族之地,获利甚多,甚至于十倍、百倍之力。”

“央学宫那边的有些言语,寡人还是很喜欢的。”

“有些商贾钱财过多,就容易多想,信候……便是一个先例。”

“信候!”

“出现一个就好了。”

“铁器!”

“禁武令已经落于郡县,寡人也令郡县派出人,收拢民间威能强大的攻伐利器、锋芒刀剑。”

“昔日,齐国桓公问管仲:成民之事若何?”

“管仲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变。”

“桓公道:处士、农、工、商何?”

“管仲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是以,四民之力,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不过管仲下一句所言: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已然不合。”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