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六年,正月十四。
敌酋首领努尔哈赤率诸王大臣,统领13万大军,号称20万,进攻宁远。
适时,高第刚刚接手辽东军务两个多月。而且他这个人,既然是来顶替前任孙承宗的。那么孙承宗所遗留的政策,自然要一律废除!如此方能体现朝廷罢孙承宗的决策之正确,不是?
于是乎,高第一到辽东。便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借柳河兵败为由,处置了总兵马世龙,后又令弃关外城堡,尽撤关外戍兵。
对比孙承宗,这高第采用的政策更加保守。
人竟然直接放弃了关外的宁远、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等地。全力收缩防线,只图镇守山海关!
这个政策听起来有些太过窝囊没用了些……
只是咱们转念再一想哈!
这孙承宗提出修建堡垒,步步为营慢慢蚕食建酋,以图收复辽东失地!
方法是好的!稳中求胜,而且最为稳妥。只一点不好,太烧钱了些
简单算算帐啊!只建了宁远和附近堡垒的防御工事,就已经掏空了朝廷国库。这未来还在计划中的堡垒?朝廷哪还有银子修!这烧银子?大明如今实在是有些烧不起啊!
这样一来,既然此计行不通!
朱由校再三权衡之后,便顺水推舟换了孙承宗,又找来高第接盘。期望换个人,辽东也许会有别的转机!
这高第既然知道,自己被派来簇的个中缘由……那他心里自然也清楚自己来这的任务。
首先不能被建酋冲破防线!其次如果能在少花点银子的基础上,收复一些失地就更好了……
加上高第本身又惜身的紧!
他可不想,如同之前那些辽东经略一样,白白断送身家性命。
所以,高第的平辽政策就成了现在这个鬼样子!简直保守的不能再保守了。
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位高第高大人就没想着收复失地,估计满脑子都在想着,怎么才能不图有功但求无过!
于是辽东大多将领对高第这个命令,都持反对意见。毕竟高第让他们放弃的那些堡垒,是这四年大家辛辛苦苦建的。还把关内大量百姓也安置了下来!
如今若要退回关内?这几年工夫全废了不,这么多百姓要怎么办?再迁回关内吗?
而且当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这些堡垒时,大家想着凭借这些防御工事抵御建酋。
结果,刚修成竟然又要如此轻而易举的放弃?如何能让人甘心呢!
可惜军令难违。高第作为辽东如今的最高指挥,他要撤,大家便不得不撤……
只是,谁都没想到,这个紧要关头,辽东竟然冒出袁崇焕这么一个刺头!
当时,担任宁守道一职的袁崇焕,对于高第这个撤湍命令。
极力争辩:“兵法上,有进无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使山海关的门户失去保障。这些地方之前历经四年,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大人只需要派遣良将守卫,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顾虑。”
结果高第对于所有进言,一律驳回。
袁崇焕对茨应对则是: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
如此一来,高第也不好真逼死人。毕竟除了不愿撤离,这袁崇焕也没犯其它事儿不是!最后,他只能不再管袁崇焕守着的宁远城。心想,你要就在这里找死?本官就成全你!
接下来,高第只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只是既然撤,自然就要撤干净!
于是这刚刚安定下的百姓也要随着大军撤回关内。
百姓们只好拖家带口、赶在这寒冬腊月上路!因为撤的匆忙,一路上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军民俱是怨声载道!
等到,撤的差不多了。朱由校那封建酋意图来犯的密信才姗姗来迟!
这下子,高第有些慌神。刚刚折腾着上下军民退回关内。这次没喘过气儿呢?建酋竟然就要打来了!
与此同时,高第忍不住心想:幸亏老子跑的快!这若要是关外,那万一守不住?岂不是这回就要完了!
另一边,身在宁远的袁崇焕。面对建酋的来势汹汹,他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