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工作台几乎摆不下,你敢信?
好吧,能用就行。
江寒将这个硕大的无线网卡,通过一个25的25连接器,连接到了286扩展接口卡的标准并行接口上。
然后尝试在电脑端编程,读取并口数据。
测试的结果非常喜人。
江寒在电脑并口中,成功地检测到了数据,这说明无线网卡是可以工作的。
接下来,需要给网卡编写一个驱动程序。
为什么要有驱动程序?
一般的回答是“为了构建应用程序到硬件之间的桥梁”。
很多人都以为硬件不驱动就无法使用,而事实上
在应用程序中自己写代码,使用指定的硬件,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说到底,驱动本身也只不过是一种程序。
但在现实中,为了提高代码复用率,增加可移植性,硬件厂商都会给硬件开发独立的驱动。
在中编写驱动程序并不复杂,只是有一些术语,在inds时代已经看不到了。
比如什么“策略例程”、“中断例程”
相关的资料网上都有,江寒开发起来也算得心应手。
当然,开发驱动这种底层程序,基本上都要使用汇编语言。
这并不是功能上的问题,虽然汇编能做的事情,几乎都能做。
但程序即使再怎么优化,一般来说,也要比纯汇编语言慢2030。
江寒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写好了这个无线网卡的驱动。
之后,就可以在其他程序中,使用这个驱动提供的接口访问网络了。
江寒又写了一个小程序,用来把从网卡上接收的数据,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
程序运行后,出现了一个闪烁的光标,表示处于等待数据状态。
随后江寒退出了虚拟空间,然后在现实中的笔记本电脑里,搜索了一下网上邻居。
很快,他就在网上邻居中发现了那台位于虚拟空间中的286!
这意味着那台土制网卡,得到了inds系统的承认。
但是,别以为接下来就可以顺顺当当地组成局域网了。
inds系统和s联网,可是一件很让人崩溃的事情。
江寒又开发了一个小软件,利用数据报机制,通过无线网卡发送不指定目标的数据。
当然,为了使这台电脑能和虚拟空间的286“握手”,他还特意在每个数据包的头部,加上了一些“识别码”。
而286那边,就可以通过识别码,在接收到的无数无线信号中,过滤出有用的数据,进而保存成文件。
通过这样的操作,江寒终于在两台电脑之间,实现了单向的文件传输。
如果想要实现双向传输的话,还需要扩充一下程序的功能,将上述过程反过来
大约12点多,江寒终于搞定了准备工作,开始正式传输文件。
而他第一个要传输的,却是一本英文字典。
没错,看原版教材、参考书或者英文资料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又或者什么特别生僻的词。
这种时候,一般都要用手机上网查,要么就是捧着一本厚厚的大字典,显得特别没有逼格。
而把字典“安装”到大脑里之后,江寒就可以闭一下眼睛,就能解决这种小问题了。
很快,江寒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应用。
那就是把要学习的书籍,扫描一下,弄成文档,传输到虚拟空间里去。
这样就等于把知识安装到了大脑中,以后就可以在虚拟空间里,躺着学习了
当然,在这台落后的286上,看图是个大问题,最好是纯文字的格式。
这样的话,又要求有个好使的软件才行。
而现在市场上的软件,说真的,性能实在不怎么样。
识别正确率能有个90上下,都算得上行业翘楚了。
英汉字典很快传完,江寒再次进入虚拟空间。
然后用语言编写了一段代码,对词典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又编写了一个软件,以提供基本的查字典功能。
软件编写完了,江寒试用了一下,结果不出意外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堆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