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都市 > 浪潮1979 > 第217章 导演,我想要去美国

第217章 导演,我想要去美国

《女儿国》的热浪,如同初秋的野火,借着威尼斯获奖的东风,以BJ为中心,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经过最初几天的口碑发酵和媒体预热,这股观影热潮非但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

各大城市的电影院门前,从早到晚都排着蜿蜒的长队。

售票窗口前排满了焦急等待的观众,手里紧紧攥着钞票,伸长了脖子,生怕错过下一场。

电影院内部,更是座无虚席,连走廊和墙边都站满了闻讯而来的观众。

那个年代可不像后来,只要你有本事挤进来,电影就能看。

站着能看,坐着能看,趴房梁上也能看。

当银幕亮起,熟悉的师徒四人出现时,场内还会响起一阵轻松的议论。

然而,当镜头切换到女儿国,那位身着凤冠霞帔、在一众女官簇拥下缓缓走出的国王陛下——朱琳,以她那无可挑剔的仪容和雍容华贵的气质出现在特写镜头中时——

“哗……”

整个影院,几乎不分地域,不约而同地响起一片低低的、充满惊艳的赞叹声。

太漂亮了!

这种美,不同于当时银幕上常见的“铁姑娘”式的健美,也不同于某些角色略带刻板的工农兵形象。

它是一种融合了东方古典韵味、女性柔美与君王威仪的、极具冲击力的美。

她的一颦一笑,眼波流转间的哀怨与深情,都仿佛具有魔力,牢牢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许多年轻小伙子看得目不转睛,心跳加速;不少大姑娘小媳妇则暗自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拥有这般风姿。

随着剧情深入,女王对唐僧那大胆而真挚的追求,那份“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的娇羞与炽热,以及唐僧内心那真实动人的挣扎,都让观众深深代入。

这不再是原著中那个略显符号化的“情劫”,而是一段有血有肉、令人心弦颤动的感情纠葛。

当影片最终,女王选择放手,独自承受相思与责任,站在城楼上目送爱人离去时,影院里一片寂静,只剩下细微的啜泣声和压抑的叹息。

灯光亮起,电影结束。

但很多观众却迟迟不愿起身离去。

他们或红着眼眶,或低声与同伴讨论,或只是呆呆地望着已经变暗的银幕,仿佛魂儿还留在那个爱而不得的女儿国里。

这段“不是爱情的爱情”,以其悲剧性的结局和极致的情感张力,看得无数青年男女肝肠寸断。

它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浪漫的所有想象,又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回味。

可以说,《女儿国》无意间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部引发广泛情感共鸣的“偶像片”雏形,影响力有多深远,恐怕陈屿自己都没想到。

有触动,就必然有回响。

第二天,全国各大主流报纸的文化版、文艺评论版,几乎被《女儿国》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所占据。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东方魅力的胜利,艺术创新的硕果》的长篇评论,高度赞扬《女儿国》。

“在忠实于文学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电影化创新,挖掘并升华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次成功实践”。

文章特别指出,“朱琳同志以其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位集美丽、深情、睿智、坚勇于一体的女性形象,其表演细腻传神,情感层次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荣获国际大奖实至名归。”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写道:“《女儿国》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瑰丽的视觉奇观和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对女性命运的现代性思考。

它打破了某些固有的创作窠臼,展现了我国电影工作者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各地的省报、市报也纷纷刊发影评,清一色地对影片,尤其是对朱琳的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惊艳”、“传神”、“里程碑式的表演”、“为中国女演员树立了新标杆”……各种赞誉之词不绝于耳。

至此,一件事情已经变得再明显不过。

凭借威尼斯最佳女演员的桂冠,以及《女儿国》在国内引发的巨大轰动和清一色的专业好评,朱琳在中国影坛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够撼动。

她不再是那个凭借《牧马人》崭露头角的新星,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当代电影的首位“国际影后”。

她的名字与“金狮奖”、“最佳女演员”紧密相连,这份荣誉和影响力,让她暂时领先于同辈陈冲、张瑜、刘晓庆等人一个身位。

这是实力与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行业内外部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上海。

在一家电影院的散场人流中,陈冲默默地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