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伊奥瓦斯开设冶炼厂等重工业。
在塞尔维亚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和贝尔格莱德等地区开办冶炼厂和纺织厂。
在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等地区开办冶炼厂。
在加利西亚和新扩张的波兰领土上开设采矿厂、冶炼厂、化工厂、伐木场,在加利西亚的首府伦贝格(利沃夫)也开办维也纳皇家银行分行。
而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作为奥地利的核心德意志领土之一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则是继续着重发展军工厂、纺织厂、化工厂和玻璃厂、伐木场、食品加工厂、冶炼厂、啤酒厂、制鞋厂等轻重工业和制造行业。
在奥地利、施蒂利亚和蒂罗尔等地区,则是继续发展蒸汽机制造业和化工业。
为了使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重新焕发往日的生机活力,维也纳政府也在此加大了投入,比如建立化工厂、冶炼厂、纺织厂、服装厂、皮革厂、家具制造厂、食品加工厂、造纸厂、印刷厂和酿酒厂。
在一番大刀阔斧的建设开始之后,奥地利有了债务,不过由于利率不高,奥地利每年也仅仅只需要偿付四百万杜卡登(折合两百万英镑),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的债务和利率。
再加上奥地利欠的本金本身也不多。
-----------------
终于,时间来到了让查理惊心动魄的1789年!
年初倒也没有什么,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这一点倒和原本历史上互相吻合了。
然后紧接着就是查理在出访法国期间曾经拜访过的德裔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的保尔·昂利·霍尔巴赫死了,查理还是挺惋惜的,毕竟曾经在巴黎期间拜访他的时候,与之交谈确实是让查理受益匪浅。
但是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嘛,作为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之一,查理毕竟没有办法去背叛自己的阶级。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也驾崩了,这一点倒是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了几个月。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驾崩之后,奥斯曼帝国的皇位由他的侄子——穆斯塔法三世之子塞利姆三世继承。
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皇位的的塞利姆三世继续延续了他叔父的改革措施。
为了重振帝国,他以西方国家为模式,在内政、外交和军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成为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大规模“欧化”改革的苏丹。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改组了帝国国务会议,规定一切重要决议均须经过他所领导的改革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制定、颁布新的行政法规;鼓励创设民办学校,提倡发展出版印刷事业;改革各级行政机关,改军事采邑为国家土地,并代之以包租制。
在外交方面,他在英国、法国、奥地利、俄罗斯、西班牙、普鲁士等各主要欧洲国家首都设立正规的、常驻的奥斯曼帝国大使馆,派遣年轻的使节去研究驻在国的社会、外交及各项制度,借以改进帝国的对外政策。
在军事方面,他创办了陆军和海军等各种新的军事学校,聘请法国教官任教;仿效欧洲军制,组建忠于苏丹的新的常备军,并委派曾在沙皇俄国陆军中服过役的军官,按照欧洲的战术和演习方法训练新的步兵团。在对外关系方面,赛利姆主张和平共处。赛利姆在治国方面的一系列革新行动,不断遭到大封建主和耶尼塞里军团的强烈反对和攻击。
也可以这么说,塞利姆三世在奥斯曼帝国历代的苏丹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位锐意改革的进步派君主了。
但是,站在查理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塞利姆三世所颁布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怕是过不了几年就要扯着蛋了。
把巴尔干半岛上的西帕希骑兵的军事采邑庄园收归国有,还实行所谓的包租制,其实就是包税制的不同叫法而已。
要知道奥地利自从查理的祖母玛利亚·特蕾莎女皇改革税制到现在都快有五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