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李长安只是想实践一个课题,中华文明是否可以跳出循环,独立的走上平民社会,完成文明升级。
推动文明升级,首先需要海量的思想家;想要有海量的思想家,那就需要十倍的有閒阶级;想要有庞大的有閒阶级,那就必须提高生產力创造富余;想创造充足的富余,就要用科技提高生產效率;想提高生產效率,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想要大量的科技人才,那就需要產业推动。
所以,李长安把几条任务线合併,塞进了新城建设这个项目里。
然后,他就遇到了一个死结问题。
城建发展带动製造业升级的想法,被人当头一棒,大宋朝的行业领袖们不打算跟自己同襄盛举。
市场经济失效了,除非把民营工程变成国营,然后通过工部进行“採购”。
看过整本政经史的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有形的大手”。
英国搞过皇家学院,德国做过总参谋部后勤科学部,美国打造了曼哈顿工程和世界级实验室。
科学成果不光需要市场,也需要资本的孵化。
大宋朝还有谁有资格充当资本,不就是他唯一的小財神么。
李长安拿出自己的规划,以现有东大科学组为核,进行架构升级,人员扩充。科学院之所以有个科字,要理工农医法多科並举的意思。
尤其是“物理”、“化学”、“农学”、“水利”、“运输”、“土木”等实用性科学。
大科学院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的核心领导人称主席,由李长安亲自担任。
委员会管理三个机构,排名第一的是研究院,分科研究学问,发论文,做实验,出成果;排名第二的是东大,招募人才进行培育,抓一些免费牛马熬时间做实验;排名第三的是专利局,將一切研究成果固定化,以苏軾的力量做利益维护,让成果能变成现金,不被他人摘桃子。
另外,在委员会下设立一个执行机构,叫做中央办公处。
负责各研究院的经费申请,实验採购报批,学术会议的组织,內部纪律的管理,科学成果的宣传等。
沈括对这种非学术的机构很不满意,直到李长安透漏,將组织学识出色的富家女子当学术秘书,他才勉强点头。
整个大科学院的人员薪资由职称决定,最高职称为院士,然后是博士、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科研助理。
行政级別只有三级,分別是主任、副主任、办事员。
这么重要的机构再跟报社挤在一起就不合適了,找一处开阔、安全的地方,独立建设一个市坊。
前期么,可以在东城外拆迁名单的大户宅院里选一处先对付著。
以后,產学研一体化。
除了像声学学科这般短期內没应用价值的,其他重点项目要採取实验室制度,对重点课题进行集中攻关,儘快產出高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就比如现在新城建设遇到了工程设备还有作业工具创新的问题。
钱,咱有的是,就差一个绝顶聪明的学术带头人,还有从实验室到生產线的转化团队本来沈括是没什么兴趣的,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当科学圣人,哪有功夫帮李长安製造工具,那不成匠人了么。
但一想到科学院院长这个位置,內心还是微微有些发烫。
封圣是需要名和器的,名需要自己有优秀的科研成果,可这个世界的普通人更容易接受器,也就是公认的地位。
拿到这个院长位置,岂不就是说自己是大宋第一科学家?
“存中一生所衷,世间真理也!长安既有匡扶天下之志,愚兄当仁不让,要助你一臂之力!”
“愿尔为光,照彻黑夜!”
沈括激动得无法言语,紧紧握著兄弟的手,太给面子了,这都拿我跟孔圣人对比了。
看来这辈子不粉身碎骨卖给李长安,连自己的后世子孙都会骂自己白眼狼。
两人以茶代酒,举杯定下自稷下学宫以来,华夏第一个科研机构的筹建方略。
沈括决定立即发动朋友圈,能忽悠来的都忽悠过来,然后再引诱大家写信,將喜欢科学的所有人都圈到手里。
听说大理的冶金技术不错,这也不能放过;西夏的养马技术、北辽的水利工程、大食商人的航海术,·::
无论怎么诚恳留客,沈括都没答应吃饭,事情一聊完,立马驱车进了城,直奔司天监羊毛,当然要从老单位开始!
李长安喝著冰镇酸梅汤感嘆道:“这样,你跟苏軾的孽缘算是断了吧?每人一条独立赛道,各自追寻封圣之路,谁也碍不著谁,挺好!不过,你白眼狼的精神可別用在我身上,我这个人心眼小..:”
债券销量下降,是时候该想想办法了。
上午开会,现在总量七百万的流通国债一共卖了二百万,才三分之一不到。
主要是汴京的沉淀资金就那么多,外地的资本还没进来,需要宣传工作进一步向远方渗透落实。
应该先搞一点声势,这么大的工程连个报导都没有,消费信心怎么提振。
琢磨了一阵,他想起来了亲爱的强哥,不知道他老人家香消玉殞了没有。大宋官员和富商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青楼和酒楼。
青楼谈恋爱,酒楼谈生意,强哥是这个领域的话事人。
这宣传工作不给他,简直是浪费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