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唐仙 > 第217章 城隍三牒开新脉,经书千秋佑世风

第217章 城隍三牒开新脉,经书千秋佑世风

“道体未成前,莫近长安。天心难测,慎之。“

又是一个提醒我莫近长安的,所谓天心难测,说的是那位当今圣人?那位古今有名的唐玄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莫非性子偏激、刻薄寡恩,近之则有殃?

他正想著,手中忽感一片冰凉,低头看时,见得三卷玉简被自己拿在手中。

“果然並非梦幻,那位洛阳都城隍当真就在此楼,只是她为阴司神祗,无法真身降临,才会恍然如梦!”

周围,石镇海、孟老、刘老等人如有所觉,朝著四週游目四望,倒是那欧阳明明显察觉到了什么,衝著三楼拱手为礼。而那观澜子手中古镜喻喻震颤,镜面显化出早已灭的大周明堂十二辰纹,令他见之眼神一凝!

很快,眾人又注意到了李易手中的三卷玉简,却都没有多问。

正好这时,那瘫倒在地的萧寒闷哼一声,睁开了眼晴,眼中满是迷茫,但很快意识到了什么,挣扎著想要起身,却赫然发现一身骨骼几乎处处碎裂,剧痛这时袭来,他惨叫一声,张口欲言!

但下一刻就被欧阳明按住了脑袋,禁住了言行,隨即他沉声道:“萧寒心神被异典所侵,已非正常之人,留之隱患太大,需拘之待审,让有司商定处置,不可放任於外,滋生隱患。”

“此话是正理。”孟老见状,嘆道:“妒忌之心,最易被邪崇所趁。让人传讯盪魔司,让他们来提人。”

此话一说完,很快就有几个儒生过来,架起瘫软无力的萧寒,生生拖拽下去余下眾人看著他的背影,知道这萧寒不光修为尽毁,更是身败名裂,这邪典附身的名声一传出去,莫说学宫,就连其师、其族都会忙不迭的切割!

与之对应的,却是眾人对被李易拿去的玉石碎片三其口,全当不知。

当下这文枢之气如此沸腾,身处其中的人,就像是被沸水煮著一般,文思侵染,思绪纷飞,念头活跃,正是去思索和参悟过去不解之事的时候。

再加上,之前李易宣讲一日一夜,开悟眾人之心,阐解眾人之疑,这时思绪既盪,焉有不用之理?

不光是楼中之人,那晦冥阁外,集贤书院之中,聚集於此的官吏、儒生,心有所感,皆意识到机会难得,沉心於內,不问外物。

就连这书院之外,许多慕名而来,却无法踏入其中的儒生、土人,为学之人,一样有所察觉,有心抓住,但也有些人猜到集贤书院中会有异变,所以捨弃了藉机参悟学问的机会,主动走出屋舍。

其中就有一名土人,戴著噗头,身著灰袍,自暂居的屋舍中走出,朝书院快步走去。

途中,他还遇到几位友人。

“杜兄,你也出来了?可是想要去集贤书院里面一探究竟?”

那灰袍土人闻言,就道:“咱们最多如之前几次那样,在书院前庭聚而论学,哪能进得里面?”

话虽如此,但如这杜姓士人一般,朝著书院前行的,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人,他们一边走一边感觉到了四周有一股浩然之气在勃发,哪怕没有修为、不持玄功,亦能清晰体会。

与之相比,李易这时,反而像是身处风暴中央、暴风眼中,外面沸腾如滚水的文枢之气,在他周围反而平静温润,环绕其身。但唯有离得近的欧阳明、孟老、刘老等人,才能感受到这股平静之下,透露出的深邃!

在他们眼中,那低头看著手中玉简,不言不语、安静沉稳的身影,却像是深海巨兽一般,高深莫测,看不出深浅,摸不清层次。

不过,他们眼中同样有著浓浓的期待。

那刘老更是直言不讳的低语:“老夫早就该想到,孟广陵等人闭门造车,哪里能知晓什么文枢之气的关键,还得是李山长这样歷经风雨、阅歷深厚的,才能让文枢之气重归巔峰!”

孟老一听,正想点头,忽然眉头一皱,提醒道:“声,莫扰了他!文思若乱,你我罪人也!”

几人的声音,虽被李易听在耳中,但他已无暇顾忌。

三卷玉册中所蕴含的內容实在太过深厚、庞大,以神念观之,无数信息如洪流般涌来,已是无暇他顾。可即便如此,那信息来得汹涌,但李易却无法瞬间理解,只能触及皮毛。

可即便是皮毛,亦是珍贵,盖因那位城隍所予的三卷皆非凡品,內蕴玄妙,

更有著近似於儒道精神、前人烙印之物!

几息之后,他收拢神念,闭目沉思,回忆方才所见之皮毛,已是感悟起伏。

《白虎通义以儒家为基,合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礼仪、政论、人伦、天道《淮南鸿烈便是《淮南子,匯集了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多种学派的思想!

《归藏易更是中国三易之一,为夏商易说之根,“归藏”即万物归於大地、藏於乾坤之意!

而书中更有前人精神烙印,三教与神道所藏之余韵,李易观之,內容尚在其次,这种精神蕴养於心,结合他这几日所学所讲,又有儒道、幽冥两神加持,一正一阴,一表一里,一实一虚,相互印证、交织,立刻就化作一条脉络,將其前世今生所知之学问串联一体。

一门新学,触手可及,更滋生感悟。

“我乃天外降生,与此世终有嫌隙,若能开闢新学,当可真正融入此世,不受李一之名遮掩,真正知晓自身命格!”

意到浓时,李易猛地睁开眼睛,抬手欲抓一什么。

早就等候多时的孟老见之,立刻明白其意,一挥手,让早就准备多时的李阳冰上前。

“李君可是要笔墨纸砚?”

李易看了几人一眼,点点头,也不客气,抓起准备好的笔,沾墨落笔,写下龙飞凤舞的一列八字一一“格物致知,心即天理。“

字成,他周身文枢之气暴涨,儒道神与幽冥神虚影交叠。

周围几人屏气凝神,根本不敢、不愿多说一次,扰其文思。

倒是李易,眉头一皱,儒道、幽冥两神匯聚之间,文枢之气似受影响,匯聚双目,顷刻之间,他看到了唐代三教鼎立,而后《原道倡道道统,排斥佛老,

力图重建儒家伦理,但受限於礼法规范、士族垄断、五经註疏等限制,无法解决天心合一之理;隨后北宋五子奠定理学根基,形而上为理,形而下为气,以四书詮释,取代汉唐经学,又有陆象山批判朱子,明发本心,脱胎於理,却不成体系,最后末代圣人龙场悟道,知行合一。

恍愧间,他似听得虚空传来一诗—

“唐融佛道復儒风,宋立天理论九穹。明转心灯参內证,良知如月耀长空。

这一切,一步一步,继往开来,前人奠基、后人完善而后推陈出新,环环相扣,內可自洽,外化世人!

明悟这些,李易眼中幻象俱散,心中亦有明悟:“唐融佛道启儒復,宋阐四书理为宗。盖事物递变,必基於前人之基。若未筑基而造楼阁,则逻辑相衝,终难自洽,令世人心中生误。吾今虽探新学门径,亦当缓步深耕,先注六经以传世,而后得六经注我之通明!韩老,事已至此,吾且行之,日后你诞於世间,定有厚报!”

一念至此,李易心念贯通,笔锋一转,又写下一句:

“周道衰,孔子没,火於秦,黄老於汉,佛於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既落,整座晦冥阁突然进射青光,文枢之气直衝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