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皇明 > 第335章 慧心巧思,远瞩高瞻

第335章 慧心巧思,远瞩高瞻

第335章 慧心巧思,远瞩高瞻

皇庄番薯丰收的消息,很快便在北京城传遍了,可朱由校脸上却没多少笑意。

御案上摆着几个刚从皇庄送来的番薯,外皮带着新鲜的泥土,可他拿起一个掰开,看着里面粗糙的纤维,眉头就没舒展过。

“产量是真高,可这味道……”

朱由校叹了口气,拿起一块蒸好的番薯尝了尝,寡淡的甜味里带着土腥,咽下去时喉咙还隐隐发涩。

百姓们向来认口感,这般粗粝的东西,就算官府强推,怕也难让他们真心接受。

这几日他翻来覆去想的都是这事,连批阅奏疏时都有些心不在焉。

“陛下这几日总是愁眉不展,莫非有什么烦心事?”

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身侧响起,张嫣缓步走进来,见他盯着番薯出神,便知多半与此有关。

朱由校抬眼看见皇后,索性将手里的番薯放下,苦笑道:“你看这东西,亩产超过千斤,本是救荒的好宝贝,可味道实在太差。百姓们连看都懒得看,又怎会肯种?”

张嫣早从宫人那里听说了番薯的事,坤宁宫也试过用番薯做菜,她拿起一块仔细看了看,忽然眼波一转,唇边漾起一抹狡黠的笑意:

“陛下若是为此发愁,臣妾倒有个法子,或许能让百姓心甘情愿地种番薯。”

“哦?皇后有何妙计?”

朱由校顿时来了精神,一把拉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期待。

张嫣被他拉得身子一倾,顺势靠在他臂弯里,抿嘴笑道:

“臣妾虽不敢说有妙计,却知道这世间女子多爱效仿宫中风气。臣妾只需召集群臣的夫人们入宫,摆一场‘番薯宴’,让她们尝尝改良后的番薯滋味,再把做法细细教给她们。

陛下您想啊,这些夫人们回去一说,各家府邸效仿起来,民间的妇人见贵人们都爱吃,自然也会跟着学。”

她顿了顿,掰着手指细数起来:

“臣妾早就琢磨过番薯的吃法。

把它磨成粉,掺些小麦粉摊成薄饼,口感便细腻许多;照着做粉丝的法子,制成干粉条,用来煮汤或炒着吃,筋道得很。

若是想做甜点,用蜂蜜或饴熬煮成蜜渍番薯,甜糯可口,最适合节庆时吃。

还有油炸薯丸,把番薯泥混上糯米粉,炸得外酥里软,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也能做……”

张嫣眼中闪着聪慧的光。

“还能掺在主食里,番薯切丁和糙米同煮成粥,口感好了,饱腹感却强;或是和着野菜、盐巴蒸成菜薯团子,土腥味也能盖过去。这般多样的做法,总能让百姓找到喜欢的口味。”

朱由校越听眼睛越亮,等她说完,忍不住一把将她抱起来,哈哈大笑:

“朕怎么忘了!朕的皇后,可是这天下最好的‘带货人’啊!”

皇后的法子看似简单,却掐准了要害。

上行下效本就是世间常态。

只要让番薯先在权贵阶层流行起来,成为“时兴之物”,百姓们的排斥感自然会消减大半。

再配上这些改良的吃法,解决了口感问题,何愁推广不开?

张嫣被他抱得脸颊微红,轻轻捶了他一下:“陛下又取笑臣妾了。不过是些妇人之法,能帮陛下分忧便好。”

朱由校放下她,郑重地说:“这可不是妇人之法,是真知灼见!就依你说的办,让各府夫人入宫赴宴。朕要让这番薯,从紫禁城火到寻常巷陌去!”

当然,仅凭皇后的一场宴席,终究只是撬动民间风尚的一角,要让番薯真正在大明的土地上扎下根,还需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

朱由校心里早有盘算:

皇明日报得立刻跟上,辟出专栏刊载番薯的高产事迹,甚至可以让翰林院的学士们动笔,将番薯包装成“观音赐粮”。

说是灾年里观音菩萨怜惜苍生,特意降下的救命粮。

或是“神农遗种”,称是上古神农氏为庇佑万民留下的神物。

这般说辞,最能在信奉鬼神的民间扎下根去。

而且,皇明日报上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亩薯抵十亩谷”的说法,用具体的数字对比。

寻常谷子亩产不过百斤,番薯却能轻松过千斤,哪怕口感稍差,在灾年里也是能救命的宝贝。

配图可以画些饥民捧着番薯粥感恩流涕的场景,直观地凸显其救荒价值。

至于锦衣卫安插在各州府的眼线,也该动起来了。

让他们混在市井里,借着闲聊说些“番薯救了某村饥荒”的故事,编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比如“一亩番薯千斤粮,灾年饿不着爹和娘”,悄无声息地将番薯的好处渗透到乡野之间。

他还打算让顺天府牵头,在京郊皇庄办一场“谢薯神”的祭祀活动。

搭起戏台,请来戏班,摆上蒸薯、薯干做祭品,让百姓们跟着焚香祭拜。

这般热热闹闹的场面,既能消解大家对番薯的陌生感,又能借着祭祀的庄重,让“种番薯能得神佑”的念头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也得把番薯的精加工做出样来。

切成条晒干的番薯干,也能装在精致的瓷盒里,赏赐给藩王和外邦使臣。

一旦贴上“贡品”的标签,这粗陋的作物便多了几分贵气,民间自然会跟着追捧。

另外。

政策上的激励更是少不了。

朱由校准备让户部草拟政令:凡种番薯的田地,一律减免三成赋税。

并且,官府也可以收购一部分作为军粮之用。

减税能让农民心甘情愿地拿出土地试种,官府保底收购则断了他们“种出来卖不掉”的后顾之忧,双管齐下,由不得他们不动心。

这般全方位的造势下来,朱由校不信扭转不了民间对番薯的偏见。

当然,这些终究是外力。

他心里最清楚,要让番薯真正赢得民心,还得从根上改良。

朱由校打算召集天下熟悉农事的老农、匠人,在皇庄里专门开辟试验田,潜心研究选种育种。

若是能培育出甜度更高、纤维更细、土腥味更淡的新品种,甚至让亩产再翻上一番,到那时,哪里还用得着朝廷费尽心机推广?

恐怕天下百姓都会抢着把自家的好地都种上番薯了。

“说到底,还是人才难得啊!”

朱由校望着窗外,轻轻感叹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