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皇明 > 第330章 陟罚臧否,重整乾坤

第330章 陟罚臧否,重整乾坤

营地入口处立着三块丈高的木牌,用朱砂写着“被裹挟者”“从贼者”“凶顽者”,每个字都有斗大,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红光。

推官们逐排逐列地盘问,时而低头记录,时而厉声喝问,遇到含糊其辞者便会被兵卒带到一旁单独审讯。

有人裤脚还沾着家乡的泥土,颤抖着说自己是被乱军抢来的。

有人手上留着握刀的厚茧,却辩称只是被胁迫扛过粮草。

甄别结果在五日后汇总到袁可立的案头:近二十万乱民中,有十五万属于“被裹挟者”。

这些人里,七成是兖州府周边的失地农民,两成是被焚毁作坊的工匠,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被乱军当作“人盾”裹挟前行。

他们中许多人甚至说不清闻香教的教义,只是在刀枪逼迫下跟着人流冲锋。

“这些人,不能简单处置。”

袁可立对着帐下幕僚说道。

“放归故里?他们家乡的房屋早被乱军拆了当柴烧,田地要么荒芜要么被贼寇分了,回去就是饿死的份。”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更要紧的是,一群饥民游荡在外,保不齐又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重蹈覆辙。”

幕僚们纷纷颔首,其中一位参军拱手道:“部堂英明。不如将其编入徭役营,既给口饭吃,又能修补战后的疮痍。”

袁可立抚须轻笑:“正合我意。”

当日下午,营地中便响起了号角声。

兵卒们将十五万被裹挟者分作三队:

有一部分人被编入“路营”,拿着铁锨、石夯开赴曲阜至兖州的官道,不仅要填补战火留下的弹坑,还要拓宽路面至三丈宽,方便日后粮草转运。

也有一部分人被编入“渠营”,在泗水河沿岸开挖支渠,沿岸插着的木牌上写着“深挖五尺,广开十丈”,旁边还有老农出身的小吏拿着竹竿丈量。

剩下的人则被编入“矿营”,由兵卒护送着前往邹城的铁矿,虽然只是搬运矿石,却也能换得每日两升糙米。

“告诉他们。”

袁可立特意让兵卒沿街喊话。

“做工期间管饱饭,每日加发两文钱,够买个炊饼。干满一年,每人发三两盘缠,两斗良种,兖州府那边已清出三万顷无主荒地,到时候按户分田,让你们安安分分过日子。”

这话一出,原本死气沉沉的营地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许多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光亮。

许多人以为会干活到死。

如今知晓有活下去的希望之后,也熄了造反之心。

毕竟

若不是活不下去,谁又愿意造反呢?

在安顿这些百姓的同时,袁可立的目光也盯上了另一份名册。

他让京营的千总们亲自去营地挑选,凡是身高过六尺五寸、能拉开三石弓者,都被单独带到另一侧的校场。

山东大汉本就骨架粗大,常年劳作又练出一身蛮力,其中不乏能举起百斤石锁的壮汉。

千总们拿着鞭子驱赶着他们列阵,时而让这个出列劈砍木桩,时而让那个演示射箭,最后挑出五千名精壮编入京营,比原先的京营兵卒平均高出一个头。

“好好练。”

袁可立亲自去校场训话,看着这些黝黑壮实的汉子朗声说道:“三个月后考核,合格的赏白银五两,给你们家人分好田。”

汉子们轰然应诺,声震四野,连校场边的老槐树都落了几片叶子。

相比这些被裹挟者的“好运”,那些被划入“从贼者”与“凶顽者”的乱民,就只剩下绝望了。

五百七十二名被查实担任过渠帅、先锋的贼首,被铁链锁着押到曲阜城外的刑场。

刑场周围竖起了木杆,上面挂满了写着罪名的牌子:

“焚烧府衙”“劫掠商队”“屠戮东平村”……

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长串血淋淋的罪状。

袁可立特意让百姓来观刑,看着那些往日里作威作福的头目被按在断头台上,大刀落下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更惨的是那一万两千名从犯。

他们被绳索捆着,串成十里长的队伍,由兵卒押着往北走。

辽东都司的公文已经发来,这些人将被发配到边地屯田,白天挖人参、采松子,晚上还要戍守边墙,至死都不能踏入山海关半步。

将战后处置的各项事宜安排妥当,看着甄别营地渐入正轨,徭役队伍在官道上有条不紊地劳作,袁可立这才回到府衙的书房。

夜已深。

案头的烛火跳跃着,映得他鬓边的白发愈发醒目。

他亲自磨墨,取来特制的密信专用纸。

这种纸质地坚韧,即便沾水也不易破损,上面还隐有暗纹,专供传递机密要务使用。

提笔蘸墨时,袁可立的手腕微微一顿。

这些天发生的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需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呈现,既不能遗漏关键,又要兼顾分寸。

密信的开篇,他先详述了对乱军的处置:

“臣已将曲阜降贼十五万甄别完毕,其中十五万被裹挟百姓分编路营、渠营、矿营,令其服徭役一年,期满后分田授种,以安其心。

五千精壮已选入京营,充作京营补充兵;首恶五百七十二名已于城外正法,从犯一万两千人流徙辽东,永不得还。”

接着,他笔锋一转,谈及后续打算:“山东历经兵燹,百废待兴。臣计划先修兖曲官道以通粮运,再疏泗水河渠以防旱涝,同时开垦土地,种下豆种以支民用,明年开春即行均田之法,将无主荒地按丁分配,另设农官督导耕种。”

每一条计划都具体详实,显露出他对恢复山东元气的深思熟虑。

写到此处,袁可立停顿片刻,眉头微蹙。

还有件事无论如何都绕不开。

那就是衍圣公府的变故。

他蘸了蘸墨,郑重写道:“衍圣公府遭乱军洗劫,继子孔胤植于乱中被火焚死,府中亲眷尽为徐鸿儒所屠,圣裔血脉暂绝。孔庙祭祀无人主持,恐伤天下士子之心,臣恳请陛下速择孔氏旁支贤达,承继主祀之责,以续圣人香火。”

提及此事,他的笔锋格外沉重,毕竟这关乎数千年的文脉传承,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后,便是论功行赏的名单。

袁可立将这些日子整理的功劳簿摊开,目光在“李鸿基”三个字上停留许久。

这个锦衣卫总旗,从潜伏贼营到阵斩徐鸿儒,立下的功劳确实无人能及。

他提笔写道:“锦衣卫总旗李鸿基,潜伏贼巢数月,洞悉其奸,临阵斩贼首徐鸿儒,功居首位,恳请陛下破格擢升,以励忠勇。”

其后才依次列出邓邵煜、杨肇基等将领的功绩,每个人的功劳都写得明明白白,有据可查。

通篇写完,已有近三千言。

袁可立逐字逐句地审阅,确认无误后,才将信纸仔细折好,装入特制的铜管,用火漆封口,印上自己的私章。

他唤来最信任的亲卫,将铜管郑重交予:“八百里加急,务必亲手呈给陛下,不得有误。”

亲卫领命离去,书房内重归寂静。

袁可立却没有丝毫轻松,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眉头依旧紧锁。

徐鸿儒的闻香教虽已被镇压,可这场叛乱像一把尖刀,剖开了山东积弊的脓疮。

官场的腐败早已深入骨髓,地方官吏与乡绅勾结,盘剥百姓。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

卫所制度更是名存实亡,兵卒逃亡过半,剩下的也多是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

战后的山东,既要稳定民心,让百姓能安下心来耕种劳作,又要整顿吏治,将那些蛀虫一一清除。

既要改革田制,缓解土地兼并的矛盾,又要重整军备,让卫所恢复应有的战斗力。

这每一件事,都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