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市舶使司,开海通商
朱由校将天津的密折轻轻合上,这才想起两位重臣已在值房候了多时。
他略一沉吟,对侍立一旁的魏朝道:“宣李阁老和李尚书觐见。”
魏朝躬身领命:“奴婢这就去传。”
说罢倒退三步,方才转身出殿。
约莫半盏茶的功夫,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只见李汝华身着正二品文官绯袍,腰系金荔枝带,虽已年过六旬,却步履稳健;李长庚紧随其后,手捧象牙笏板,神色肃穆。
二人行至御前七步处,齐齐跪拜行礼。
李汝华声音洪亮:“臣东阁大学士李汝华”
李长庚随即接道:“臣户部尚书李长庚.”
二人异口同声:“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朱由校微微抬手:“二位爱卿平身。赐座。”
待内侍搬来锦墩,二人谢恩落座后,朱由校温言道:“朕方才批阅天津军报,让二位久候了。不知有何要事需当面奏陈?”
李汝华与李长庚目光短暂交汇,彼此心照不宣地交换了意见。
只见李汝华整了整衣袖,向前迈出半步,双手持笏躬身奏道:“启禀陛下,近日兵部呈报辽东军情,该地银钱流通过剩而粮秣储备不足,以致米珠薪桂,物价飞涨。臣等思虑再三,恳请陛下特拨内帑银两,命有司赴江南等产粮大省采买米麦,经漕运急调辽东,如此既可充实边镇粮仓,又能平抑当地市价。”
朱由校闻言眉头一皱。
不是哥们?
又在打我内帑的主意?
“李阁老此言,倒像是觉得朕的乾清宫藏着聚宝盆?莫非卿家以为朕能像道门术士般点石成金?还是要朕重启这早已形同废纸的宝钞印刷?”
如果他有核动力印钞机,他早印了。
奈何没有啊!
或者说就算是有,印出来的大明宝钞也没人用,印了也相当于没印。
这番夹枪带棒的话像一盆滚水当头浇下。
饶是李汝华这般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此刻也觉耳根发烫,绯袍下的后背沁出细汗。
“陛下,臣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李汝华有些羞愧的说道。
又来了又来了。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两位朝廷重臣,心中不禁暗叹:这大明朝堂之上,难道就找不出一个真正懂经济之道的能臣?
见李汝华面露窘色,朱由校终究念及他是自己提拔的老臣,语气缓和了几分:“辽粮之事,爱卿不必过于忧心。”
“臣恭聆圣训。”
李汝华见天子神色转霁,紧绷的肩膀这才稍稍放松。
他整了整朝服,挺直腰板,摆出洗耳恭听的姿态。
朱由校朝侍立一旁的太监摆了摆手:“给两位爱卿也上碗酸梅汤解解暑。”
待太监奉上冰镇酸梅汤后,皇帝轻啜一口,顿觉一股清凉自喉间直透胸臆,连带着方才的燥意也消散了几分。
“爱卿可知耶稣会?”
李汝华略一沉吟,拱手答道:“回禀陛下,耶稣会教士确在我大明颇为活跃。彼辈与朝中诸多官员、士子往来甚密,工部侍郎徐光启便与其交好。日前亦有洋人投帖求见微臣,然臣以公务繁忙为由,未曾接见。”
朱由校轻抚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耶稣会在江南颇有根基,或可借其渠道转运粮秣。再者,彼等通晓海外贸易,若能为我所用,未尝不是一条生财之道。”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天津水师未成之前,暂借他人船只一用也无妨。只要银钱到位,天下何事不可为?”
李汝华闻言神色微变,他已然领会圣意,却仍难掩忧虑:“陛下明鉴,古语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西洋蛮夷,岂可轻信?”
他苍老的面容上浮现出深深的戒备。
一旁的李长庚也急忙附和:“陛下,那些碧眼赤发的番邦之人,素来狡诈多变。臣听闻彼等在吕宋、满剌加等地,惯用商船暗藏火器,行劫掠之事。若引狼入室,恐有不测之祸啊!”
见两位老臣面露忧色,朱由校不慌不忙地又啜了一口冰镇酸梅汁,清凉的滋味在舌尖蔓延,让他原本略显燥热的情绪也平复了几分。
他唇角微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商贸之道,本就是互通有无的行当。”
朱由校将青瓷小碗轻轻放在托盘上,指尖还残留着碗壁的凉意。
“夷人固然狼子野心,朕岂会不知?但天下之事,贵在变通。只要有合作的可能,便就有合作的机会。”
他目光扫过两位重臣,语气愈发从容:“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眼下辽东银多粮少,与其让银子在边镇空转,不如让海商运粮过去。这一来,辽东的银子有了去处;二来,朝廷还能省下一笔漕运的开销。岂非两全其美?”
朱由校一边说着,一边在观察两人的表情。
他注意到李汝华眼中闪过一丝恍然,知道这位老臣已然领会了自己的意图。
“圣上莫非是要新开市舶使司?”李汝华试探着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谨慎。
自隆庆开关以来,大明虽恢复了广州市舶使司,又增设福建漳州府月港市舶使司,将私贩转为公贩,但这两处口岸远在岭南,与辽东相隔千山万水。
即便洋商在此二处交割米粮,仍需辗转京杭大运河漕运北上,不仅耗时费力,更徒增损耗。
这般舍近求远,岂非徒劳?
是故,李汝华已经知道,皇帝有意在北方设置市舶使司了。
朱由校暗自赞许:这李汝华果然老成谋国,一语道破其中关窍。
皇帝呵呵一笑,说道:
“爱卿所言极是,朕决意在天津新开市舶使司。当仿照漳州月港旧制,以港城为治所,建府立衙,专司与西洋海商的官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