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洞房烛!还要我帮着宽衣解带?
“留学生”并非是现代独有。
早在汉代之时,便有匈奴、西域诸国派遣贵族子弟前来中原学习。
这些人被叫做“胡生”,也承担着一部分“留质子”的作用。
汉朝朝廷将他们安排在长安太学,听取儒家经典,观摩礼仪典章。
这某种意义上,也是汉朝对于周边国家的羁縻政策。
到唐朝那便更加频繁了,倭国、新罗、渤海国等国家,皆是频繁派遣唐使,唐朝国子监专设“宾贡科”,甚至允许藩国子弟参加科举,诸如倭国的阿倍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皆在此列。
宋元时期,更有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子弟前来学习。
可以说“留学生”制度那是自古有之,张允修提出这个政策并不算是空穴来风。
然而,对于藩国使臣们即便是早有准备,却依旧还是引起一片哗然。
“留学生?上国这是要我等留质子在大明么!”
“此事不太妥当,吾国已然多年未曾派遣士子入明。”
“虽有前朝旧例,然今日大明索要士子,焉知非效汉时质子之策?”
使臣们吵成一片,或是惊讶,或是愤怒,或是惶恐的样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留学生的学术意味是次要的,反倒是那政治意味浓厚。
如今大明算不得强盛,底下藩臣们名义上说是臣服,实际上各怀鬼胎,更多人此行乃是想要从大明这里占点“便宜”罢了。
然而,在使臣们的眼里,没有想到的是,大明似乎真的很想要当这“天朝上国”。
放在前些年,不少藩国定然会强烈反对,甚至拂袖而去,毕竟所有人心里头皆是有数,如今的大明很难轻易兴兵戈。
可这几日在大明的游览之后,所有人心里头都有了不同的感想——大明远远比想象的要强大许多。
故而,在听到张允修这番话之后,大多数人仅仅是发几句牢骚,将目光投向了万历皇帝,期待能够得到他的决断。
万历皇帝瞥了一眼使臣,眉头紧紧皱起来,颇有些不满,他缓缓地说道。
“这科学之道,诸位皆是有所耳闻,也是交口称赞。诸位自四海八方远道而来,不便是为了能向着大明求个富国强兵之道。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大明的赏赐诸位受得,何故让诸位派遣士子前来留学,便是吞吞吐吐啊?
岂是觉得大明的便宜易占!”
万历皇帝素来对于给予藩国丰厚赏赐颇有微词,只不过是碍于祖训和惯例,没法改变罢了。
如今见这些人拿了东西,却不想办事,顿时有些愠怒。
一时间,在场诸位使臣皆是噤若寒蝉的样子,没有了什么言语。
万历虽然不怎么着调,可大明皇帝的威严却还是在的。
然而,有一人却十分头铁,他从人群之中钻了出来,朝着皇帝拱拱手说道。
“外臣阮文忠,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他低着头看似恭顺,实则眼里头满是不屑,一字一句地说道。
“还望大明皇帝知道,上国这书院虽说好,可这‘留学生’之制乃是万万不可开的,若是上国执意要开,那必然令天下藩国寒心。
上国乃兄,藩国乃弟,岂有兄长欺负胞弟的道理呢?”
万历皇帝气坏了,可碍于使臣皆是在场,瞪着眼睛说道。
“何来欺负之说?阮大使将话说明白一些。”
他气鼓鼓的样子,颇有一种阮文忠不能说出个所以然,便要将其治罪的感觉。
阮文忠却看起来没有什么惧怕的样子,他先前看起来不怎么着调,可既然能被安南派遣来大明,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立马振振有词地说道。
“所谓欺负,无非是有三点。”
他拱手恭敬行礼,可话里头却带着刺儿。
“其一乃是语言不通,上国官话确实优美高雅,拿我安南国来说,不论君主还是臣子,皆是以学习汉字为荣,然书写与说话大不相同。便是我安南国,曾受上国教化,国内能识文断字,能讲好一句官话之人,也是如凤毛麟角。
安南国如此,更加遑论其他藩国,语言尚且不通,谈何学习经义呢?”
这阮文忠平日里似乎在装疯卖傻,到此关键时刻,却顿时锋芒毕露,令人措手不及。
在场的诸位使臣,不太敢将目光看向阮文忠,也没有应和于他,可满眼皆是希冀。
一番话下来,可谓是说出了他们的肺腑之言。
礼部尚书余有丁见情形不对,立马出言劝阻说道。
“阮大使,此事可”
可阮文忠置若罔闻的样子,继续言辞激烈地说道。
“其二乃是路途遥远,不消说天方、撒马儿罕、鲁迷,就是我安南、朝鲜、乌斯藏,想要启程来一趟大明京城,路途约莫数千余里,所经过诸省份,耗费时间三个月起。
敢问大明皇帝陛下,上国要开‘留学生’之制,小国怎敢有所违抗,所派遣之士子,必然乃是国中青年翘楚,便是连国王之子也不是不能派来。
可路途如此艰辛,陛下忍心让小国士子与家人相隔千里,而不能陪伴么?
上国常讲孝义之道,若士子不能侍奉父母于左右,岂不是不忠不孝之徒!”
“其三安南及诸藩国皆乃是小邦,国弱民贫,若遣菁华子弟远赴上国,犹似竭泽而渔”
可他话还没有说完,便听到万历皇帝冷哼一声说道。
“大胆阮文忠,尔岂敢在此以诡辩之术,诋毁我大明国策!”
“扑通”地一声,阮文忠猛地在万历皇帝面前跪下,他身子伏地,可言语却丝毫不让。
“外臣乃肺腑之言,私以为上国若想传播科学之道,宣扬儒学之道,理应要以仁义教化世人”
“够了!”万历皇帝彻底被激怒了,瞪着眼睛说道。“阮文忠,尔真当朕不能治你的罪么!”
阮文忠伏地磕头说道:“上国皇帝要治臣的罪,臣不敢不从,不过还请皇帝陛下赐教,外臣所犯何罪?若皇帝陛下要因此而砍下外臣这大好头颅,便将此头拿去。
外臣唯有一事相求,那便是将外臣之罪过写成旨意,传予我安南国王知道,想来我安南国也不敢说个不字。”
他这话听起来没有一点错漏,甚至有些委屈的意味,可在万历皇帝听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番话下来,他阮文忠成了弱势群体,成了拥护儒学仁义,却受人欺凌的小国。
他万历皇帝便成了恃强凌弱的暴君,大明也成了背弃仁义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