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先领着一众新举人来到礼房核对身份。
新举人们依命拿出乡试卷票,依次与布政司的花名册对照,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花名册上只有名字和籍贯,考生还要自行将年龄、表字、学校等信息填上,以备印制《乡试录》所用。
《乡试录》就是乡试之后出版的官方文献,内含考官名录、考试题目、中式者信息,以及占篇幅最大的程文。
程文就是优秀举子的应试文章,以供天下学子观摩。通常会从所有中举者的文章中选取二十余篇,范围涵盖所有考题,所以一般就是一题一篇。
“咱们看看,谁入选的程文更多?”杨慎又找到了跟苏录比试的项目。
“……”苏录瞥他一眼。当本解元傻子吗?跟你比对我有什么好处?赢了是应该的,输了又让你找回场子去了。
所以会试以前,他才不会再跟杨慎比呢。反正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用修兄,我们身为前两名要以身作则、维护年谊,比来斗去带坏了风气,也让同年笑话。”他便正色劝说杨慎道:“你要是实在想赢,那就算你赢了。”
“解元兄真是太识大体。”众同年便赞道:“我们这些同年一定会紧密团结在解元兄的周围。”
“……”杨慎鼻子都气歪了,什么叫算我赢了,说得好像我输不起似的。
但也只好强笑道:“解元兄教训的是。”
身份核对无误后,严嵩领着他们来到户房院中,现场办理民户转官户的手续。
民户子弟中举后,布政司会在黄册中将其家族改为‘官户’,文件流转到县里后,便成为举人老爷免税免役的依据。
所以民户转官户,标志着举人的家族从‘编户齐民’迈入特权阶层,从此在赋役、礼仪、法律上与普通民户彻底区分开来。
当然官户若因犯罪、致仕后无子嗣入仕,数代后会降为庶民,重回民户序列。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当然实际上不会那么久,一般到孙子辈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官宦人家更会拼命督促子孙读书。人啊,一旦享受到特权,就万般不想再失去……
办理转户手续的时间不算太长,因为有一半举子没有办。其中分两种情况,一是朱子和、邓登瀛他们这些本就是官户子弟,自然不用办了。
另一种就是苏录苏满林之鸿等七个军户子弟。朝廷唯恐流失兵源,对军户的束缚极严,所以轻易不会给军户转民户,更别说转高贵的官户了。
虽说这并不影响什么,该享受的特权一样不少。而且军队内部向来把自家的举人进士捧到天上去,所以反而会有更多的特权。
但别人有自己没有,还是会羡慕的……
其实他们也不是不能转,像当朝首辅李东阳,就已经从军户转成官户了。
只是条件有一点点苛刻……得入朝为官,升至二品尚书级别,家族才能脱离军籍,转为官户。
“别灰心,规矩是规矩,实际上没那么难。”等待的时候,严嵩轻声安慰苏录几个道:
“我听说朝参官和经筵官,可以向皇上上奏,请求格外开恩的。只要皇上对你有印象,一般就会准了……”
“……”苏录几个默默点头,心说还是很难好不好?
朝参官是京官五品以上和科道言官,放到后世约等于中央衙门的厅级干部。
经筵官则首先得是翰林……
所以先不用想那么多了。
能过户的都过户完毕后,严嵩便带着举子们来到正堂,拜见藩台,领取举人公据,也就是证明举人身份的文书。
~~
此时已是辰时三刻,日光斜照进布政司大堂,朱红廊柱前,两班衙役肃立,布政司一众官员按品级分坐两侧。
堂上设着两张大案,分别属于左布政使杜藩台和右布政使刘藩台。
只是举子们习惯了天无二日,这一幕总看着怪怪的……
不光他们觉得怪,布政司的官员也觉得怪,但没办法,谁让两位藩台互不相让呢?
当年朱老板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分设三司互相牵制,又在权力最大的布政司设了左右两位从二品布政使。
这下地方倒是不会做大了,改成整天掐架了。三司掐、布政司内部也掐,遇事则推诿扯皮,整一出‘三个和尚没水吃’,逼得朝廷没办法,不得不设立了巡抚,总领其事。
有了老大之后,下面这才渐渐消停,可刘瑾推行新政,又把巡抚撤了……这才一个月不到,两位藩台就又开始别苗头了。
好比今天,杜藩台认为自己身为左布政使,位分更高,所以应该由自己向举人们颁发公据。
但刘藩台认为自己身为乡试提调官,理应由自己来颁发。双方都不肯让步,这可难坏了下面的官员,最后只能采取折中的法子,请刘藩台为举子们颁发官袍,请杜藩台颁发公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