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作家沙龙
林书平与明窗出版社签署的合约实行的是阶梯买断模式,倘若单册销量破十万册,那么林书平便能拿到15%的版税率,这个版税率在业內已经是属於顶级待遇,与倪匡、亦舒基本持平。
虽然预料到《明朝那些事儿在香港卖的不错,但单册突破十万册,依旧超出了林书平的想像,毕竟整个香港总人口也才五百多万,单册能卖到十万册,也说明平均每五十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人读过《明朝那些事儿。
“影响力还挺大!”
林书平略有惊嘆,虽然他在上一次签售会活动中就感受到了香港读者对《明朝那些事儿的喜爱,但那时单册销量才堪堪突破三万,如今突破十万册,稍一换算香港人口的体量,就觉得《明朝那些事儿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这是从六月份到八月份,合计三个月的全部稿费,一共是97.2万元,差一点过百万。”
曾成宝感慨道:“林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就能赚到如此丰厚的稿费,在业內也是很罕见的。”
上一次来香港,明窗出版社曾给林书平结算了第一部《洪武大帝的稿费,一共是十九万元,
再加上早前的三万买断稿费,合在一起就是二十二万元。
如今已经步入十月份,但九月份的稿费还没有正式结算,所以目前明窗出版社只能给出六月到八月三个月的分成稿费。
平均下来,每个月大概三十多万元。
其中《洪武大帝全册共五册,合计在三十五万字左右,前三册因为出的早,所以都破了十万销量,但是第四册、第五册还差一些,因此只按照12%的那一档阶梯版税来结算,未来达到十万册后会再升档弥补。
同时,第二部《万国来朝的销量,也明显不及预期,销量仅六万余册,所以目前也只能拿到阶梯版税中12%的那一档。
至於具体销量,出版社方面也只能给出一个大概数字,並且值得一提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在线下也有一些折扣活动,所以虽然標价19.9元一册,但有时候15.9元就卖了,甚至一些破损书册的定价会更低。
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得到出版社同意的,因此体现在稿费上就会有所减少。
但林书平並没有刨根问底,目前来说《明报虽然经常被传耍大牌、抠搜,但拖欠稿费或者做假帐一事还未曾听闻,毕竟是大报,而且即將上市,因此信誉上还是有保证的。
林书平很爽快的便在稿费结款单上签了字,但除了出版社的这部分稿费之外,《明报方面也会结算一部分连载稿费,按照早前约定千字一百元来结算,但这部分仅有五万余元。
即便如此,林书平此行先来,也是拿到了破百万的稿费,已经算是行业翘楚。
因此出版社很是看重林书平,总编潘粤生邀请了多位作家来聚餐,为了这次聚会,潘粤生早在几天前就跟各个作家取得了联繫,期待在今日举办作家沙龙。
林书平也是抵达香港后才得知今日宴请並非只有他一位,而是包括金庸、倪匡、亦舒等知名作家在內,包括潘粤生本人,其实也是《四人夜话的作者,笔名余过,因为擅写悬疑,早年曾被称为香港文坛尊称为“鬼圣”。
这些作家都是《明报旗下签约作者,林书平陡然听到这个消息,还真有些懵然,因为他只决定留在香港一天,明早就会乘坐广九列车离开香港。
“林作家放心,今日只是小聚。”主编曾成宝安抚道:“只是一场作家们之间的午宴,这场作家沙龙已经谋划了许久,今日您也是恰逢其会,至於后续的採风活动,林作家可以不参加的。”
林书平闻言,稍稍安心,旋即也竟有些期待起中午的午宴了。
毕竟《明报旗下的作者,基本上都在华人圈赫赫有名的作者,而他至今只见过余过、金庸二位,像是倪匡、亦舒两兄妹,如今可以说是《明报的两大山脉,有这二位在,《明报的读者基础便不会被动摇。
想著能见一见这些传奇作家们,林书平便安下心来,等候在明报大楼,准备赶赴今日午宴。
他閒来无事,便在明报大楼里四处閒逛,看一看编辑部的老师们平日里的工作日常。
其中也有人认出了林书平,立即便拿著一本《明朝便兴奋跑过来索要签名,林书平的繁体字写的並不顺滑,但为了照顾这位香港读者,还是写下了“林书平”三字。
结果这一签名画面被其他编辑看到,纷纷小声询问打听。
然后下一刻,整个编辑部的编辑们都离开了岗位,几乎人手一本《明朝过来索要签名,各种马屁声不断,甚至有人声称林书平是当代叶圣陶,是第二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只因为林书平在《明朝这本书中经常妙语连珠,让人阅之,大为过癮叶圣陶?
林书平颇为意外,但还是谦虚回应,手中签字笔始终未曾停下,疲於应付。
另一边,总编潘粤生在处理完工作上的事务后,见到这一幕后,微笑以对,等林书平给编辑们签完名后,他便再次热情邀请林书平前往自己的办公室,“我办公室有许多內地作家们的书信,我与他们常常联繫,以笔友相称,其中还有叶圣陶叶先生的真跡,他今年年初在京逝世,实在是华语文坛一大憾事。”
办公室內,潘粤生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串钥匙,打开书架上的玻璃柜锁,从中拿出一个手掌大小的锦盒,“你可以看看,相信会有让你感兴趣的作家。”
“这是潘总编的私人书信?我拿来看的话,不太好吧?”
林书平心里抓耳挠腮似的,但言语上却还是委婉了一番。
“这些书信都是正常的书信往来,不涉政治,也不涉宗教信仰,我日后还打算把这些书信公开,印刷成册发行,所以不必介怀。”潘粤生说著,主动按出一封递给林书平:“能入这个锦盒的,都是文学大家的书信,这是中华文学界的宝贵文化遗產,除了这一盒外,我家中还藏有一些—”
说起这些的时候,潘粤生脸上闪现出一丝得色,显然对持有这些书信很是自豪。
而事实上,这些书信也的確是潘粤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的,香港毕竟还未回归,但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始终保持。
早些年,潘粤生就萌生过与內地作家们交流的想法。
因此通过各种人脉关係,搞到这些作家们的联繫方式与邮寄地址,隔三差五就写信问候这些文化人,久而久之就积赞了数十位作家们的亲笔书信、手稿和照片等。
这些在后世都是积极珍贵的文化资料,许多年后,潘粤生也的確把这些书信、手稿、照片等集结在一起,推出了《这情感仍在你心中流动这本图书,並在图书中通过多角度呈现出这些文坛名家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