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曲终人散
谢安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一天,面临这种尷尬局面,按道理他靠著褚蒜子的关係,本应该成为司马氏在朝中大臣的表率才对,为什么这件震动朝廷的大事,却是一开始自己就出局了?
这一切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想到这里,谢安面上也不禁出现了惶恐之色,忍不住看向司马昱。
司马昱感受到谢安的目光,也不禁心中嘆息,谢安固然是当世名士之首不假,但从政的经验,
实在还是太少了。
谢安今年四十五岁,但从满打满算,出仕也只有五年。
任桓温参军一年,吴兴太守三年,吏部尚书一年,中护军一年。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谢安升得也太快了些,且其倚仗的也不是政绩,而是太后的裙带关係和名士的名声。
而在场其他人,王述王彪之皆已出仕四十多年,王动二十多年,郗虽然中间十几年隱居,但其年轻时候,做过何充褚衰的长史,迁黄门侍郎,临海太守,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前后也有近三十年的为官经歷,可以说朝中地方官职经验之丰富,不下於任何人。
这无形中显得谢安从政经验之单薄,他想著將所有人操於股掌之內,却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人凭什么服他?
司马昱想到这里,不由心里冒出了个念头,他一直寻找能和桓温相抗衡的人选,从殷浩庾亮,
到谢尚谢万,无一最后都让自己失望,如今选了谢安,是不是这次又看错人了?
此时他还不知道这种针对谢安的情势,是王謐有意无意间推动造成的,不然的话,他更会目结舌。
但以司马昱见惯了七朝风雨的定力和眼光,自然明白查扣庾氏官船,和江盗袭击之事不是偶然凑在一起的,这其中定然是氏王氏经过了极为精確的谋划,度量了各方容忍度,踩著底线出手,
才会达到如此效果。
要在別的朝代,高门如此做,简直是蔑视皇权,但对於东晋来说,却显得那么理所当然,毕竟朝中重臣叛乱造反都好几次了,所以发生这种事,司马昱诸王第一反应不是问罪,而是反思司马氏做错了什么。
沿著这个思路,那选择便很明显了,司马氏应付桓温本就够头痛了,现在庾氏坏了底线,司马氏也不能再把郗氏王氏往外推了。
司马昱转向司马晞,“四兄,你怎么看?”
同马晞其实脑子一直在混沌之中,他醉心武事,没有司马昱和司马恬嘎觉那么灵敏,见问到自己,便出声道:“我还能怎么看,叫一干人等都回来,接受朝廷问询?”
司马昱嘆了口气,“我是说若让庾希回来,那徐充二州军务,由谁主持?”
司马晞这才反应过来,“六弟是说,让我去主持大局?”
司马恬出声道:“以王兄地位威望,最为合適。”
“事情查明之前,其他外姓很难让我们放心啊。”
司马晞连连摇头,“不成不成,你也知道我带兵经验一般,要是真遇到慕容恪打过来,我是断然挡不住的。”
司马昱和司马恬同时心里骂了出来,正是因为这样,高门士族才看不起我们司马氏!
不说北伐立功,连成边都做不到,朝廷诸王,哪有什么威望?
但两人想归想,也知道慕容恪这几十年威名之盛,真要被对方抓住机会打进来,晋朝確实无人能敌,司马恬想了想,出声道:“那让大司马派人去.......
“不行!”此刻轮到司马昱和司马晞同声反对了,司马恬早料到二王反应,回道:“那我们还有第二个能和慕容恪对抗的人吗?”
三人面面相,过了好一会,才不约而同转向了下面坐著的郗。
郗今年五十三,这个年纪並不算老,算上隱居十几年,还有近三十年入仕的经验,且朝廷,
军中,地方官职都做过,而且徐充二州氏威望很高,是当下最为合適的人选。
而郗恢反击剿灭江盗,说明也具有统军之才,其作为郗曇之子,若领兵在两州驻军,应可稳定局面。
但只有一点,郗也参与了此次事件,要是氏本就是故意排挤打击庾氏,岂不是正中下怀?
但三王思量过后,不约而同得出了一个结论。
郗氏若是对朝廷不忠心,也不会等到今日了,其有大把的机会可以坑死晋朝。
这次氏行事,八成是因为对当年曇北伐之事耿耿於怀,郗曇被谢万牵连,鬱鬱而终,庾希趁机拿了二州,本就不厚道。
关键是,当年曇还受到了江盗案牵连,要是江盗背后真是庾希的话,那真正的大问题,便是出在庾氏身上!
想到司马氏竭力联合外戚重臣对抗桓温,结果內部反而先出了问题,三王嘴里泛起了浓浓的苦味。
三人看眾臣神態各异,谢安垂头丧气,只得硬著头皮开口,和眾人商量起来,足足过了两个时辰,直到深夜,眾人才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