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09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第209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第211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江瀚处理完王家这档子事,便留下曹二带著一营兵马,负责“护送”王氏一族迁往平武县城,自己则连夜返回了府衙。

军中事务繁多,他必须立刻著手,把龙安府的官府框架给搭起来。

洗了个澡后,江瀚神清气爽的回到了府衙。

赵胜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江瀚回来,他立刻上前稟报:

“大帅,有了王家和江油李家的人手,咱们清点田亩,梳理梳理户籍的工作,应该两个月之內就能全部完成。”

“我打算在年前,就把第一批田地分下去,让跟著咱们的百姓,都能过个好年。”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隨即又拋出了下一个问题:

“分完田土,就该考虑收税收租了,总不能一直靠著追赃助餉』过日子。”

“我打算从军中抽调人手,搞一个粮税司』出来,专门负责核查税务、审计帐本。”

“那个李立远,在你手下干得怎么样?”

赵胜现在已经不再带兵,隨著江瀚地盘的扩大,他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文官的角色,现在的职位是军中赞画,类似於后勤部长。

江瀚军中一大摊子政务,比如粮草运转、库存管理、军械兵备等等,都是他在操持。

因此,江瀚也把手底下所有能写会算的读书人,全部扔给了赵胜来管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李立远。

听到江瀚的问话,赵胜立刻答道:

“李书办一直都干得不错,做事勤勉,帐目也算得清楚,是个可用之才。

“大帅打算用他了?”

江瀚点了点头。

为了防止军中出现叛徒,他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所有重要的职位,都必须由他信得过的自己人来担任。

履歷上有一丝一毫污点的人,他都不敢轻易重用,生怕这些人哪天动了歪心思,被人策反。

像是李立远,虽然他入伙比赵胜早,但江瀚却始终对他有所防备。

究其原因,还是在於其出身和动机。

李立远投奔自己,本质上是为了復仇,而且他李家,最早在延安府还和自己有过梁子。

因此,江瀚也就多留了个心眼,一直不肯重用李立远。

但现在已经过去两三年了,这几年,李立远一路跟著大军转战千里,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出过什么岔子。

尤其是在“拷掠富户”这种脏活累活上,向来是不遗余力,为大军筹措了不少钱粮。

江瀚觉得,是时候可以把他提一提,委以重任了。

他隨即朝著外面的亲兵吼了一嗓子:

“来人,去把李书办请来。”

不多时,李立远便快步来到堂內,一见到江瀚,便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

“大帅,您找我。”

江瀚抬了抬手:

“起来吧,咱们军中,不讲这些虚礼。”

听了这话,李立远这才缓缓起身,但依旧躬著身子,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虽然大帅嘴上这么说,但他可不敢真的就欣然接受。

李立远很清楚,自己在军中的位置比较尷尬,所以平时行事,向来都是小心谨慎,本本分分,从不敢有丝毫逾矩。

江瀚开门见山:

“李立远,是这样。”

“既然咱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分田一事也有了人手,那接下来,就要准备收税了。”

“我打算成立一个部门,叫做粮税司』,专司粮税一事。”

“其职能,和明廷户部清吏司的金科类似,但具体的职能,要有所改革。”

“这次叫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毕竟,你曾经在延安府的衙门里当过差,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大明的基层税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李立远闻言,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大帅在考验自己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思索了良久,將脑海中的思绪整理清楚后,他才缓缓开口道:

“大帅的意思,属下明白了。”

“不过,属下当年也只是兼任过征粮文书,跟著税吏下乡,所见所闻,或许有些片面。”

“若有错漏,还请大帅见谅。”

江瀚摆了摆手:

“但说无妨。”

李立远点点头:

“好,那属下就从自身的经歷,来说一说。”

“约莫是崇禎二年秋,我作为文书,奉命隨队催征辽餉,遍歷所辖一百三十里地。”

“当时,我等一行先到了肤施县的李家庄。”

“按照官府的黄册记载,该村应有一百三十余户,但实则仅余三十口老弱,其余或逃荒或饿死,田亩荒芜,蒿草过人。”

李立远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苦涩。

“但是辽餉催收紧急,狗贼张輦下了死命令。”

“按照大明的里甲陪税制度,李家庄一百三十余户的辽响,都要由剩下的三十口老弱,一体均摊。”

“税吏逼迫过甚,为了完成任务,动輒殴打动刑。”

“最终.最终李家庄那剩下的三十口老弱,全被逼死,无一人倖免。”

“隨后,我等再至杏子川,此地百姓尚有盈余。”

“但同行的税吏,却利用登记上的漏洞,大肆加征火耗,隨意摊派;”

“淋尖踢斛更不必多说,硬生生將杏子川农户搜刮一空。”

“眼见没了过冬的存粮,不少农户纷纷投井、跳崖.”

“方圆一百三十里地,仅有王庄、以及地方士绅大户的田亩,未曾徵税。”

李立远毫不掩饰地讲述著,当年他在陕北一带徵税的所见所闻,听得江瀚是连连摇头。

明朝后期的財政崩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税制,以及不断被侵蚀的税基。

明代的税制很奇怪,田亩的正税极少,真正压在百姓头上的,是那名目繁多、层层加码的徭役和摊派。

而这些徭役摊派,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统一化作了“徭役银”,又称“丁银”。

而大明的士绅阶层,免除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最重的“丁银”。

並且,他们的正税,在朝廷的屡次宽免下,也几乎不再上缴。

这就导致了大明税基,被系统性地侵蚀。

藩王、官僚、士绅,通过土地投献和兼併,享受著免税的特权。

而所有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头上。

从宏观上来讲,明代的税制设计就有大问题。

这是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后遗症。

老朱是布衣上位,把钱粮看得很紧,他本著“藏富於民”的想法,为了避免百姓负担过重,所以把正税定得很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全国一年收上来的赋税,在正常情况下,刚好够国家一年的用度,不多不少。

可问题是,国家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

尤其是大明朝,天灾人祸更是频发。

一旦有事,正税根本就不够用。

穷生奸计,於是,后世的皇帝和官员们,就琢磨出了很多歪门邪道的捞钱办法。

其中最恶劣的一项就是“摊派”。

按理说,摊派歷朝歷代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大明朝却把“摊派”玩到了极致。

他们创造性地採取了“寅吃卯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