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这是一座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此刻,在冬日的暮色中更显庄严肃穆。
音乐厅门前,气氛达到了高潮。
身着传统蓝色军礼服、头戴熊皮帽的瑞典皇家卫队士兵,身姿挺拔如松,手持仪仗,分列在正门两侧,构成一道威严的仪仗线。铺就的鲜红地毯从车道一直延伸到音乐厅内部,象征着通往最高学术荣誉的通道。
红毯两侧,早已架起长枪短炮的全球媒体记者们屏息凝神,闪光灯在渐暗的天色下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捕捉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车门由身着黑衣的影卫恭敬地拉开,洛珞先一步踏出,瞬间成为所有镜头的焦点。
随后,他向车内伸出手,刘艺菲将手轻轻搭在他的臂弯,仪态万方地一同出现在红毯。
袖口的青瓷色缠枝莲刺绣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如同东方文化的幽雅低语。
洛珞的目光沉稳地扫过激动的人群和闪烁的镁光灯,最终在红毯起点稍作停留,似乎是在心中默默向祖国致意,也像是在确认自己的使命。
接着,他与刘艺菲交换了一个充满默契与力量的眼神,无需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严密但并不显拥挤的影卫拱卫下,这对承载着国家荣光与科学梦想的伴侣,携手踏了那象征无荣耀的红色地毯。
步入音乐厅内部,时间正好指向下午四点半。
恢弘的巴洛克风格雕花穹顶下,千盏水晶吊灯的光芒被暂时熄灭,营造出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氛围。
整个大厅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名流、顶尖学者、历届诺奖得主以及获奖者亲友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期待。
随着庄严肃穆的国王之歌旋律响起,音乐厅的焦点瞬间集中到主舞台。
十二名皇家卫队士兵迈着整齐划一、刚劲有力的正步,分列舞台两侧,如同守护智慧的卫士。
乐声稍歇,在全体来宾的注目礼下,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王后西尔维娅殿下、维多利亚公主、菲利普王子等王室成员,在音乐声中缓步入场,依次在最前排中央的王室专席就座。
当最后一位王室成员落座,乐声倏然转为花冠颂轻快的弦乐篇章。
鲜红地毯尽头光柱亮起。
洛珞作为物理学奖得主走在获奖者队列最前端,深灰色西装左襟的五星徽章在聚光灯下灼灼如星。
他目光扫过观众席刘艺菲素白礼裙袖口的青瓷色缠枝莲刺绣,在暗处静默绽放。
七位获奖者依次落座于讲台右侧的座椅。
水晶吊灯的光芒如星瀑垂落,深蓝丝绒帷幕卷着鎏金纹路静默于舞台两侧,全场寂静如深海。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尔克在所有人目光汇聚下缓步登台,银发在聚光灯下凝成雪峰,他展开羊皮纸般的讲稿,醇厚嗓音撞破沉寂:
“尊敬的陛下,尊贵的获奖者们,今夜我们聚集于此,礼赞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星火那些洞穿黑暗的理性之光,抚慰生命的仁慈之手,以及叩击灵魂的诗性回响……”
致辞声在巴洛克雕穹下回荡,洛珞左襟的国徽折射出一道微芒,在刘艺菲素白礼裙的青瓷缠枝莲绣纹掠过。
斯托尔克退场,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斯塔凡诺尔马克踏讲台。
穹顶光柱骤然聚焦于获奖席首座
这一刻,无数目光聚焦于此,特别是来自华国方向的目光,充满了热切的期盼。
诺尔马克教授的声音清晰而洪亮,通过麦克风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洛珞博士!”
掌声如潮涌起,诺尔rp的声音穿透声浪:
“他以洛氏湍流理论重构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认知疆界。风洞中的气流低语,气象模型的云图变迁,乃至黄泽岛盘古核聚变装置的炽烈心脏皆为这理性之美的见证,此理论不仅解开了流体混沌的百年枷锁,更将人类驾驭聚变之能的道路,铺向星辰!”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瞬间爆发,席卷整个音乐厅。这掌声,是对杰出科学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华国科学界历史性突破的见证与喝彩!
在获奖者席位的第一排,洛珞沉稳地站起身。
他没有过分激动的肢体语言,只是深深颔首,向诺尔马克教授,向皇家科学院,也向全场致意。
他的脸带着科学家的谦逊,眼神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来自祖国和团队的底气。
观众席,五星红旗被高高扬起,用力挥舞,如同赤色的火焰,在璀璨的灯光下格外耀眼。
这一刻,物理学王冠的明珠,首次真正属于华国!
诺尔马克展开新卷轴,光束移向白发苍苍的以色列学者: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他于铝锰合金中发现不可能的准晶体原子以永不重复的精密韵律排列,犹如波斯穹顶的数学之诗。此发现颠覆了固体物质的基本定义,催生从超强钢材到不粘锅具的科技革命。”
谢赫特曼扶椅起身,镜片后眸光灼灼,仿佛仍凝视着1982年那台颠覆认知的电子显微镜。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代表扬安德斯希尔登台,光柱笼罩三位免疫学家:
“布鲁斯博伊特勒、朱尔斯霍夫曼与已故的拉尔夫斯坦曼!”
“他们揭开了免疫防御的烽火台博伊特勒与霍夫曼发现样受体如何点燃炎症烽烟斯坦曼则寻获树突细胞,这位哨兵教会细胞辨认敌友,他们的战场在显微镜下的微观宇宙,却守护着亿万生命的疆土。”
这届的评选除了洛珞这个特殊的获奖者外还有打破陈规的人。
诺贝尔奖通常不授予已故人士,但评委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做出决定,最终经过商议,决定不取消斯坦曼的获奖资格。
斯坦曼的空椅被白玫瑰环绕,其家人含泪抚胸致意。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手持诗集走向台前: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他用凝练的意象凿开现实冰层,地铁站台昏黄的光晕里,野花从混凝土裂隙探向钢轨如此诗句让我们在工业文明的机械心跳中,听见自然永恒的脉搏。”
轮椅的诗人指尖轻颤,仿佛正触碰波罗的海潮湿的薄雾。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肃立: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韦与塔瓦库卡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