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20章 得不偿失

第220章 得不偿失

林思成点了点头:“十有八九!”

以王齐志的了解,林思成敢说十有八九,和百分百基本没区别。所以,这块底座,就是天顺年间烧的。

等于举世间,这是第四件?

哪怕只是个底座。

顿然,王齐志一脸古怪:自己出去才多久?

还不到两小时。

就这么一小会功夫,林思成就捡了个好大的漏回来?

王齐志又指了指地上那两箱:“这里面也有?”

林思成点头:“有,但不知道有多少!”

王齐志愣住,不知道说点什么的好。

就像自带招财体质,不管走到哪,漏就会自动往林思成脚底下撞。

但细一想:这块瓷片摆那摊上的时间不会短,看到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没卖掉?

因为贵,更因为没把握:一块瓷片两三千,顶得上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

关键的是,这玩意还烧的那么糙:青花发暗,胎体粗厚,杂质还那么多,一看就是小作坊烧出来的,谁敢买?

说来说去,还是眼力不够,鉴赏水平不高……

暗暗感慨,王齐志到前台又开了间套房,赵大借了辆行李车,把两箱瓷片运上楼。

上楼的空子,赵修能打了个电话,人全集中到套房。

然后,七个人跪在地毯上,一片一片的摆。林思成和赵修能一块一块的挑。

“赵师兄,这是不是……这个也不是……”

“这个呢?”

“这个……呀?师兄你看,这一块蓝中发绿,可能掺了平等青……先摆一边!”

“这个也摆一边!”

差不多快两个小时,整个挑了一遍,两人足足挑出来了十多片。

而后,林思成仔细对比,把其中的四片摆到了一起。

下意识的一瞅,一群人怔然无声。

虽然中间有空缺,但几人明显能看的出来:这是一只天顺青花花卉纹盘。

再看其余的十来片,虽然都烧的不怎么好,大半还不如这四片:青花中夹杂着黑斑,发色黑中泛灰,有的甚至接近于墨蓝、藏青。

胎体也很粗,有两片像是碗壁,但近有半公分厚,断茬黄中透灰,杂质极多。

但问题是,和之前那一片一模一样:青花深入胎骨,釉面硬亮,透着油脂般的润泽感。

氧化不到三四百年,不可能老化到这种程度。

说明什么?

说明这十几片和“天顺”那四片出自同一时期:要么正统、景泰年间,要么成化年间。

最关键的,则是胎。

无论是这十几片,还是旁边那两三百片,不论新旧,也不管青花料用的是光绪后才有的洋蓝,还是明清两代民窑专用的土青料,胎质一模一样:

泛灰,杂质极多,一眼就能看到断茬处的石英结晶和铁质斑点。

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这几百片瓷器,全部出自同一个地方,乃至同一座窑口……

霎时间,赵大想了起来:林思成翻瓷片的时候,问过老板一句:土沁这么重,从哪座瓷厂挖的?

关键的是,这么多瓷片,不可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运也运到京城,没必要专程运到山西来。

所以百分百,这是出自山西本地的窑口。

他恍然大悟:“师父,这些都是明代时山西烧的青花?”

“对!”林思成点头,“宣德后,因为景德镇产能不足,御窑厂尝试‘官搭民烧’的模式。其实就是强行摊派:民窑需按官窑标准制作,成品经严格筛选后进贡。

上等的称为正色瓷,其中最好的部分送入皇宫,供皇室专用,史称“钦限瓷”。次一等的送入工部,供赏赐用,史称“部限瓷”。下等的称为次色瓷,可变价出售……

自此后,官窑工艺流入民间,各省都有烧造。其中就包括山西……明确记载,明代在官府领过税票(类似营业执照),交过课银(上税),又烧过青花的,就只有三家:太原榆次窑、阳泉平定窑,晋中介休窑……

但没上过税,偷摸烧小窑口却极多。比如故宫与山西博物馆珍藏的那两件青花筒式炉,就出自大同马氏私窑……”

赵修能皱起了眉头:“师弟,剩下的,是不是得找一打?”

当然得找,说不好就能找到第五片,更或是六七八九一十片。

要是能把这只盘拼出来,哪怕只能拼出大半,残缺的部分用大漆和瓷粉补上,少说也是五六十万。

实在不行,能把底座拼全也可以,怎么也能卖个十来二十万。

所以,期盼胖老板没说假话,家里真的还有五六箱……

王齐志托着下巴:“那这个窑口,应该还没被发现吧?”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肯定的!”

这可是天顺青花,如何有发现,新闻早铺天盖地了。

王齐志又琢磨了一下:“要不……咱们试着找一下?”

找啥,窑口?

林思成顿住,若有所思:“老师,今天是不是谈的不顺利?”

要谈的顺利,晚上怎么也要安排一下,不可能这么早回来……

王齐志讪讪一笑:“去的是工业局,见了局长,又见了专门负责澄泥砚厂的副局长。两人挺客气,话也说的很委婉……但说话里话外都一个意思:公示不结束,没有正式列入国家非遗目录之前,技术和数据不可能公开……”

“也不能参观?”

“展厅可以看,制胚车间也没问题,但不能下窑……”

早都想到了。

涉及到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而且正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间,哪个敢松这个口?

别说王齐志,哪怕王老爷子来了,估计都不好使。

但文化部六月份才正式公布目录,这还有三个月,总不能干等着?

所以王齐志就想曲线救国,就像上次去铜川,林思成准备干的那样:拿点儿能让地方动心的东西,交换一下。

叶安宁抿了抿嘴:“舅舅,万一瓷窑不在运城呢?”

王齐志愣住,脸一点一点的垮了下来:对啊?

山西这么大,烧过瓷的市县那么多,谁知道是从哪拉过来的?

窑口不在运城,你就算找到有啥用?

王齐志突发奇想:“要不问一问那个摆摊的老板?”

“那胖子肯定不会说,再者也不能太急!”赵修能摇了摇头,“干这行的,你越急他越会抻着要高价!”

稍一顿,他左右一扫,又看了看林思成:“师弟,我觉得吧,对你而言,也不是全然没办法!”

林思成有办法……他能有什么办法?

稍一转念,脑海中灵光一闪,王齐志恍然大悟:

都是瓷器,既然林思成能把耀州瓷的核心工艺推导出来,为什么不能把澄泥砚的工艺也推导出来?

赵修能就是这个意思。

但问题是,这样干,好不好?

正犹豫着,林思成却先叹了口气。

当然能推导出来,无非就是多买些样本,多做几次实验。甚至于比耀州瓷那次更轻松。

但问题是,不能每到一个地方考察学习,就先干一仗,再把人家饭碗砸了?

耀州瓷那次是被逼无奈,对方也确实做的有些过份。但这次人家客客气气,话也说的清清楚楚:王教授,能不能再等三个月,等文化部公示完?

再要弄什么推导、破解,就是明摆着欺负人。

林思成断然摇头:“老师,赵师兄,车到山前必有路,都先别急!”

这不已经是车到山前了?

赵修能刚要说什么,王齐志使了个眼色。

确实可以偷偷的干,但难免落人口舌,有失大气,而且隐患也极大。

就只说一点:以后山西各博物馆的业务还接不接了,文物还补不补了?

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