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发布会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
这场陈默的退休发布会,就像往娱乐圈扔了一颗深水炸弹,余波一阵接一阵。其中最魔幻的,最有意思的,其实还是关于插刀教那些事儿。
虽然插刀教众人早就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黄历了,甚至可以说这帮人早就是娱乐圈的古早化石了——杜春现在只能在十八线商演里蹦跶,偶尔或许还能听到他出演某部小成本剧的配角,从这方面来说,他真的该感谢陈默,没有赶尽杀绝。
而李成更有意思,如今沦落到直播卖酒,前阵子还出过因为“假酒”事件而本来就不是很好的风评再次跌落。
某位女护法更是成了微商三无面膜的代言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甚至都还要感谢陈默,毕竟,要不是陈默时不时地提起他们,大家都快把他们给忘记了。
至于他们心里怎么想,到底是感谢陈默还是把陈默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那就只有他们自己执导了。
比如杜春,比如李成,比如某女护法,他们的微博最新动态下面,在这场发布会之后,清一色的“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还有好事的网友考古发现当年涉事成员近况,制成《插刀教现状图鉴》,配文:“感谢当年插刀之恩,成就今日默神传奇”。
按照网友的话说:“您说这帮人心里苦不苦?当年组团欺负人时哪能想到,十几年后还要被钉在耻辱柱上反复处刑。
现在倒好,每次陈默有点动静,他们就自动变成免费的热搜工具人。
要我说啊,这帮人现在最该给陈默发面锦旗,上面就写:“感谢陈老师长期扶贫,让我们在娱乐圈查无此人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曝光度”。”
当然了,今时今日,陈默对于他们而言早就已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而对于陈默而言,其实也早就已经只是把他们当成乐子人。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吐槽陈默小心眼什么的,这么多年了,你丫的比某位说自己被舌吻的女明星还要过分,不过,陈默对此却是表示,没毛病,我就是这么小心眼。
不过,实锤了陈默真的要息影,他的女人们也的确要跟着集体退圈的事情,影响还是很大的。
很多人这才发现,陈默在华国娱乐圈的影响力如此恐怖。
而他的过去的那些作品,在事后,也突然重现被炒热了起来。
数据飙升了一大截,当然,也有人惊叹,陈默不愧是陈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放眼华娱圈,可以说没有一个像他一样的。
哪怕是国内的那些个影帝影后,也不敢说自己没有拍过烂片,更不用说是导演了。
比如当下的几大老牌导演,也或多或少的有拍过烂片,但是陈默,从出道至今,居然一部烂片都没有。
而这场发布会带来的还不止这些,有些话,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如果是一般人说“我对钱不感兴趣”,估计没有谁会在意,但是老马说的,那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接成了网络流行梗。
同样的,放在陈默身上也是一样。
陈默在发布会上对粉丝说的那句“真正的陪伴,是允许彼此成长”,迅速被各大教育机构奉为年度金句。
教育专家王教授在《青年报》专栏中特别引用这句话,认为它精准诠释了健康追星关系的核心——粉丝和偶像都应该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知名心理学者李博士随后发表长文《顶流退圈背后的三堂成长课》,详细拆解了这个事件的社会意义:
第一课【职业边界】就像不能要求医生永远年轻、运动员永远夺冠一样,公众应该学会尊重艺人转型的权利。文章举例某程序员粉丝的留言:“我们公司35岁就劝退,却要求明星50岁还在舞台上唱跳,这本身就不公平。”
第二课【祛魅偶像】用数据指出:过度神化明星会导致“情感透支”。调查显示,陈默宣布退休计划后,有19%的极端粉丝出现焦虑症状,其中多数是那些把偶像当成“人生全部意义”的群体。
李博士提醒:“当你把别人当作太阳,就会把自己活成永远向阳的向日葵——但人本该是能自己发光的星星。”
第三课【自我成长】直接引用了陈默作品混剪中的弹幕:“从《流星》到《旗袍》全是青春”。
文章分析这个现象:“观众哭泣的不是陈默退休,而是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这些年都在借别人的故事过瘾,却忘了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文章特别点赞了那个说“光头强也不天天砍树”的小女孩,认为这种来自孩子的朴素比喻,恰恰揭示了成年人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我们总用过去的标签绑架别人,却忘了谁都有权利翻开人生的新篇章。”
时间调回发布会结束的当天晚上。
“诶,怎么这还没有正式退圈就感觉有些不适应了呢?”杨蜜有些萧索地道。
陈默伸手揽过她的腰把人抱在怀里,伸手刮了一下她的鼻子道:“我之前就说了,你们没有必要跟着退啊。”
“主要是一直在聚光灯下生活了这么多年,突然要退出来,不太适应,虽然说可以转做幕后,但是.”杨蜜把脸靠在陈默的肩膀上有些惆怅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