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一个辽卒的新生
1637年6月15日,北瀛岛,开平堡今函馆市。
沈阿四拖着一条跛腿,缓缓爬上瞭望塔,却见值哨的兄弟正靠坐在木壁上,歪着脑袋酣然熟睡,嘴角还挂着一丝涎水。
沈阿四皱了皱眉,这般不警醒,要搁在辽东,怕是早死了几道了。
“小柱,换值了!”沈阿四抬脚踢了踢同伴。
“嗯?……“刘宝柱猛地一个激灵,立时从木板上坐了起来,待看清是沈阿四,才松了口气,“四哥……“
稍顷,他又有些不安地看着沈阿四:“四哥,你……你莫要跟孙头说。方才,我只是打了一个盹,根本就没睡沉……”
“好了,好了,赶紧的下去吧。”沈阿四摆了摆手,不耐地说道。
“哦……”刘宝柱将单筒望远镜和火枪交接与他,然后走向木梯。
“四哥,我……”下了一半木梯,他又爬了上来。
“晓得了,我不给刘头说。”沈阿四举着单筒望远镜,朝四下观望着,“不过,以后值哨时,可莫要如此。整个寨子百多个兄弟的性命,那可不是儿戏!”
“我知道了,四哥。”刘宝柱心下一松,“下次值哨的时候,我断不会再睡觉了!”
沈阿四挥了挥手,头转向一边,继续观望着。
开平堡占地不大,长宽不过二百余米,二十多栋原木搭建的屋舍挤挤挨挨。中央几栋砖石建筑是军械库、粮仓、议事厅以及公共食堂和澡堂子,屋顶铺着从临海今北海道钏路市运来的青瓦,在阳光下泛着幽光。
护墙由合抱粗的落叶松树干深埋土中构成,顶部削尖,外缘还挖了两尺深的壕沟——这规格比起辽东的军堡简陋得多,但对付土著和倭人足矣。
北瀛岛拓殖队先后往该地补充了两次人手,使得整个据点驻守人员达到一百二十余人,也算的上周边数十里内较为强横的一股武装势力了。
为了加强这座距离倭人最近的据点安全,北瀛岛拓殖队还为驻守人员配备了三门火炮,再加上一百余支火枪和数十副胸背甲,可谓是武装到牙齿。
新华人决定于此设立屯殖据点,可以说是对松前藩以及德川幕府的一次大胆试探。
若是对方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反对声音不大,那么北瀛岛拓殖队便会将继续增设拓殖点,将整个箱馆湾一举囊括进去,顺理成章地将势力扩展至津轻海峡。
可要是松前藩做出强硬反应,不顾双方之间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将此事上报德川幕府,逼迫新华人退出该地区。
那么,北瀛岛拓殖队则会采取有限的退让,宣布该据点仅作为贸易联络点,并承诺不会将其武装化,对松前藩以及周边所有阿依努人开放,免受任何交易税费。
嗯,我们就是在这里建了一个交易点,大家都可以来此做买卖,无需太过紧张,伤了和气。
也不知道是倭人迟钝,还是该堡寨隐于海湾深处不易发现,这一年来竟然平安无事地矗立到现在。
“希望今日也无事……”沈阿四收起单筒望远镜,然后抓起旁边的火枪,仔细检查了一下枪管、燧石和扳机,确认没有任何故障后,便抱着它,慢慢地坐了下来。
沈阿四祖籍浙江余姚人,祖父因事被流配辽东,自此便再也没有返回家乡。
天启二年,鞑子破了辽阳,他随逃难的辽民挤上了登州的粮船,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最终流落到皮岛。
是时,东江刚刚开镇,毛大帅带着百来号人,硬生生在鞑子眼皮底下扎了根。
岛上缺粮少械,但毛大帅总是拍着胸脯说,“朝廷的饷银快到了!咱们守着皮岛,便是插在鞑子心口的刀子!”
大帅善用商贾,皮岛渐渐成了海上的“黑市”。
朝鲜的米、大明的铁、倭国的银,全在沈世魁老爷的船队里流转。
他便在那时,跟着老兵学放铳,成了毛大帅的一个兵。
夜里,常常听老兵们吹嘘:“……那年,奇袭镇江,大帅带咱们砍了鞑子贝勒的脑袋!鞑子恨得牙痒,却不敢渡海来攻!”
可是,过了没几年,袁督师突然将大帅给召了去,大帐外列满了关宁军的铁甲。
毛大帅方至未久,袁督师便厉声数他十二罪,尚不及辩,刀已落下。
血溅帅旗时,刘兴祚的亲兵围住了沈阿四等人,刀口架在脖子上。
好在,袁督师说:“朝廷养着尔等,今后分四协,听令行事!”
这让他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小命。
毛大帅死了,岛上人顿时心惶惶。
陈继盛将军接掌东协,暂摄东江镇,但他却成日里缩在帐中写奏疏,求朝廷给大帅平反,还说刘氏兄弟欲再投建奴。
刘兴治兄弟趾高气扬,带着“朝廷嫡系亲军”的旗号,极尽克扣东江各部官兵的粮饷。
老兵们暗地里啐道:“姓刘的早年给鞑子当奴才,如今却倒成了大明忠臣!”
没过多久,刘兴祚在永平死于鞑子刀下。
消息传到皮岛后,刘兴治在灵前哭得天崩地裂。
陈继盛将军带人吊唁,刚进灵堂,伏兵四起。
沈阿四当时吓得缩在门外,未敢上前,就听见陈将军嘶吼:“尔等假传孙阁老即孙承宗军令,必遭天谴!”
刀斧声过后,刘兴治提着人头出帐,狞笑道:“从今往后,皮岛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