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有些担忧他太年轻没经验处理这些事。”
“臣观李逸守河东,扫河南,其行事很是稳重。”
李渊点了点头,“给李逸一道密旨,若孟海公、徐圆朗等人继续阳奉阴违,可寻机斩杀。”
洛阳。
李逸每天都会抽时间见上一两位总管,三五个刺史。
也不多见,诸总管、刺史们排队候见,见面时间也不长,让他们带着长史或司马来,当面禀报自己辖下的基本情况,再聊聊接下来安排。
大唐凭一战灭王世充的战绩,以及处罗可汗被杀的消息,让河南一众军头、豪强们都很服帖。
尤其是现在洛阳把处罗可汗的死传的沸沸扬扬,在这传言中,处罗可汗本来召集突厥四十万控弦骑兵,又召窦建德、苑君璋、梁师都等一众枭雄,要五路攻唐,一举打到长安。
结果他在马邑,
被唐天子使者郑元璹,奉旨刺杀。
传言中最惊人的地方,是新继位的颉利可汗,是大唐支持他继位的。这些传言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一样。
大唐天子有把控弦四十万的处罗可汗说杀就杀了,说扶持一个新可汗就扶持一个,
河南这些军阀、豪强谁不畏惧。
洛州总管府的设立,七个总管府的罢撤,显得波澜不惊,很是顺利。
叶州总管王显和嵩州总管王雄这两族兄弟,是最先表态支持的。王显原本就只是洛阳的一个书令史,王雄也仅是个县令,
他们这总管当初当的就有点晕乎乎的,现在李逸要裁掉这两总管府,但也找他们说明了,朝廷授他们银青光禄大夫,这个从三品散职。
金紫的品级还能保留。
可以先回长安侯选,到时有总管空缺,会考虑他们。
当然,也可以留在洛州,可就只能先担任刺史了。
李逸给他们时间先考虑。
今天再次见二人。
“考虑的如何了?”李逸笑问。
王雄道:“我愿留在洛州侍中麾下任职。”
“嵩州刺史之职,已无空缺。”
“下官全听朝廷和侍中安排。”王雄没有犹豫。
这个态度让李逸很满意,也会让朝廷满意。
王显知道自己情况,所以他连刺史之职都没奢求过,很识相的愿意退位让贤,“下官愿去长安,听从朝廷安排。”
王显这种情况,就是到了长安,也不可能真给他安排个什么实职,大概率就是会出任某地安抚使之类的临时性职务。
“司空,徐州武阳公传来捷报。”刘黑子进来禀报。
“徐州降了?”
“司空神算,存孝押王琼至徐州城下劝降,王世辩见到他父亲后,总算是相信洛阳已破、王世充投降的结果,于是率郭世衡等部众开徐州城投降了。”
王世辩是王世充叔父陈王王琼之子,封杞王、徐州行台。
王琼跟王世充他爹是同母异父的兄弟,王世充的祖先原本是西域胡人,姓支,后来他的祖父支颓褥迁居到新丰县,早逝后妻子改嫁京兆王氏,生下了王琼。王世充他爹支收当年也是跟着母亲改嫁王家,还改姓了王。
王收后来还官至怀、汴二州刺史,不得不说王世充其实底子还是很不错的。
京兆王氏还是给他不少助力。
王世辩做为王世充的堂弟,在王氏一族中算是比较有本事的,之前带兵攻灭李公逸、张善相两总管,又出镇徐州。
可看到亲爹带来洛阳已破,王世充也降了的消息,王世辩也只能是投降。
李逸对这个结果不意外,王世辩不可能还能继续坚守徐州,就算他愿意,他手下兵将也不会愿意的。
报捷长安!
这算是给皇帝迟来的元宵节贺礼了。
快马奏捷长安,
很快,皇帝得报后发下旨意,李大亮拜徐州总管,而谷州刺史任瓌,接任李大亮的安州总管。
河南地区,再次调整总管府,保留洛州、陕州、怀州、豫州、亳州、徐州,以及青州、齐州、曹州、海州、兖州、汴州,总共十二个总管府。
洛州总管府为上总管府。
一下子砍掉了三分之二总管府,同时大量裁并州县。
许多原来的总管、刺史,在总管府、州被裁并后,都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求他们即刻入朝。
洛州总管李逸、陕州总管罗士信、怀州总管黄君汉、豫州总管史万宝、徐州总管李大亮、亳州总管盛彦师、汴州总管李世绩,十二个总管,已经有七个总管是朝廷自己人。
曹州总管孟海公、兖州总管徐圆朗、齐州总管王簿、海州总管藏君相、青州总管綦公顺,此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
李逸觉得皇帝有点急了,虽然这些事情是要做的,但不是现在。
晚上,他泡在热水池子里,霍玉披着纱衣下水。
“发什么呆呢,舍不得我离开?”
“嗯,确实舍不得。”
霍玉要回长安了,黎州总管府此次也取消了,并入怀州总管府管辖,霍玉回朝,儿子李文相如今晋温国公,拜卫州刺史。李文相能升国公,是霍玉的功劳算到他头上了,霍玉成了温国太夫人,交权退隐。
霍玉很满意李逸这个答复,“那就趁还没走,好好珍惜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