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四十年后来看。
让卫东就非常清楚这些四五六线城镇到底依靠什么生存。
起码在商州这片区域,税务机关有很清楚的感受。
三线厂的年代,国家是打散统筹安排,这几家厂去那,那几家厂到这。
基本考虑了散布的厂是不是能带动当地,吸纳工人。
加上各县都有酒厂、肉联厂、食品厂、农机厂等等等,各地还算有点支柱产业生产力。
等到改开先倒下一波。
再借助电视广告、倒卖商品,大家开始跨区域享受商品。
本地那些价高质次的产品彻底没了市场。
又倒一波。
慢慢等到全国都喝那么几种啤酒,几十种白酒,甚至连超市都开始全国连锁,所有生活用品都是大厂家才能生存。
小地方能存活的产业就越来越少。
大基建的时候,还能靠着修路修房子兴旺发达一把,接着煤矿、金属矿没了行情,等房地产热过去后,反正在商州这一片儿的县城,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产出。
农林牧副渔那点第一产业因为地质原因,本地城镇都没法满足。
工业生产、基建地产、矿产这类第二产业没了;
旅游、服务业这些第三产业没做成全国有口皆碑的地位。
小县城里最后可不就只有那些吃皇粮的才最吃香么。
所以从一开始,让卫东就琢磨要搞口服液之类,纯靠品牌就能矗立起来的产业,稳稳的让商州吃好多年。
现在玉米生物工程更是这个路数。
从收购玉米开始反哺农民,等到开始产出工业制品,就能源源不断的保证收成。
在船上看不觉得,驱车抵近就有点惊人了:“卧槽,这么大的吗,烟囱都这么粗,有这个必要吗?”
让卫东脑海里记得都是后来各地的烟囱接二连三炸倒。
玛德,自己这里居然还在新建,简直有49年进国军的感觉。
李二凤也茫然:“都是看着专家图纸来的,二营长说一定保质保量也节约成本的完成,不对吗?”
让卫东知道个屁,但江大和北方几个大学的研究所都有参与这个工程。
四五十米的烟囱,三四十米的冷却塔还在发电厂那边,这里十多二十米高的金属发酵罐串联了十个!
让卫东终于问了问:“之前收购七万吨玉米,秸秆能装几个?”
李二凤看眼,完全没有概念,反正跟着仰头的长公主已经完全呆滞。
实在是这种银白色的金属筒罐彰显出万吨巨轮般的气势,一字排开太震撼了。
好在科研技术团队也闻讯赶紧出来迎接老板,投资已经花了三个多亿,大老板才第一次到工地,让卫东也是心很大。
“一年八十万吨玉米深加工产线,成功吸收玉米加工尖端生产工艺与最新技改经验,裂变出淀粉、功能糖、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全国绝对是最先进的!”
让卫东也不是那么好糊弄:“太先进的容易当炮灰,我说差不多够用就行了,未来一步步提升嘛。”
专家总想搞定自己的科研项目,当然希望投入规模越大越好。
现在对私人资本家也不太习惯谄媚,义正言辞的讲解:“这本来就是一期项目,年生产玉米淀粉56万吨、纤维9.6万吨、蛋白5万吨、胚芽6万吨,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0.3亿元、利税1.7亿。”
让卫东快速心算下,八十万吨玉米进去,产出七十六万多吨出来,这是原汤化原食,每一颗玉米粒儿都转换成了工业制品不浪费啊!
赶紧装着很懂的样子沉稳点头。
专家顺着介绍:“生产一吨玉米淀粉需要接近一吨蒸汽,在生产过程中,蒸汽占了30%的成本,所以我们顺着投产这个中型热能发电厂,再利用紧靠长江边取水工业净化,能顺带为商州市提供超十亿度电量,五十万吨自来水,这也是北较场新城急需的城区电量和供水……”
没错,哪怕知道未来有三峡大坝,有更强的水电产生,逐渐取消附近的各种火力发电。
但现在就是经常停电。
八十年代的童年记忆基本都伴随停电场景,有些地区甚至是每天晚上停俩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