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採访苏联飞行员,军事技术交流
谢尔盖话音刚落,一名留著浅棕色短髮、袖口沾著机油痕跡的苏联飞行员摘下帽子,出声道:“同志,那场空战更像一场用弹药堆出来的混乱衝锋』——我们的火箭弹根本谈不上准头,能起到作用,全靠大面积的范围攻击效果』。”
这人用的是莫斯科口音,相对於列寧格勒圣彼得堡的古典贵族化口语,这种才是苏联正在推广的普通话』。
他拉过旁边的木椅坐下,手臂挥动比划著名战机编队的样子:“当时我们十二架伊 16,掛著 rs82火箭弹,奉命拦截十五架日军九六式战机。那些日军飞机飞得又快又灵活,一开始就想绕到我们侧后方偷袭。但他们没想到,这次空战,我们配备了新式武器。但我们都知道,这玩意儿单发命中率连一成不到,只能靠扎堆的火力进行无差別攻击才有效果。”
“我扣下发射扳机的时候,机舱都在震。”另一名右脸颊带著伤疤的飞行员接过话头,回忆著细节,“四枚火箭弹拖著白尾烟飞出去,一开始还在一起,可后来就开始散射了。其中一枚还坠射,落到了下面的草原里;第二枚擦著日军战机的机翼过去,没造成半点伤害;最后两枚乾脆朝著空处飞,连日军的影子都没碰到。可不光是我,整个编队的十二架飞机,四十八发火箭弹打出去,真正命中机身的也就两三发——有一架日军战机被直接炸穿了机翼,冒著黑烟栽下去,剩下的全是靠爆炸气浪打乱它们的阵型。”
其他飞行员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其实,这种新式武器,在苏联飞行员的眼中,並不出色,他们更愿意相信飞机上的航空机枪和20毫米机炮。
谢尔盖却不满意飞行员的话,主动进行补充。
“我们设计了两个阶段的空中战术安排,那就是第一阶段。大量航空火箭弹齐射,追求的不是击落』,而是要用火箭弹把日军的编队衝散。一旦日军的队形散了,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那时候,我们的战机才能发挥更好的作战效果。事实也是这样的,那些九六式在经受火箭弹袭击后,全都都在进行躲避飞行,原本整齐的编队瞬间变得混乱,好几架飞机差点撞在一起。”
方文点头:“那后来呢?”
“那才是真正的决胜时刻!”伤疤飞行员猛地攥紧拳头,眼神亮了起来,“火箭弹发射后,我们立即发动了进攻。日军战机还在乱鬨鬨地调整阵型,我们已经冲了进去。我盯上一架慌不择路的九六式,跟在它后面绕著圈,用机枪打断了他的尾翼。”
“我也有一架。”浅棕发飞行员很骄傲的说著,“有架日军战机被火箭弹气浪震得尾舵有点失灵,飞得歪歪扭扭的。我衝上去的时候,它连规避动作都做不完整,我对著它的发动机打了一梭子,瞬间就冒起了黑烟,最后一头扎进了沼泽里。”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实在:“说起来,那批火箭弹其实也不错,就像地面作战一样,先用炮火攻击对方,再发动衝锋。“
“对。“谢尔盖很高兴飞行员能理解这种战术。“我们就是这样想的,如果在近身狗斗之前,发动火箭弹袭击,对敌人的破坏和士气打击效果都会有。这才应该是空军的复合型攻击模式。”
他看向方文:“方同志,你觉得呢?”
方文放下笔,点头表示肯定。
“我们泰山也是一样的军事理念。陆军可以进行火力纵深,以立体多层次的攻击打击敌人。空军为什么不能拥有更丰富的空中打击力量呢?我觉得以后空军作战武器会继续向这方面发展。”
话可以说,却只能点到为止,方文可不会將火箭弹制导技术透露一丁点的。
隨后的座谈会,方文追问起火箭弹齐射时的细节,几名飞行员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有人说当时怕火箭弹炸到自己人,特意拉开了距离;有人说飞机掛载的滑轨在火箭弹发射后出现掉落情况.
从这些飞行员的话语中,方文听出,对於航空火箭弹这个新事物,他们也是第一次接触,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就直接上马实战。
也就苏联这边才敢如此粗放式的行动,其他国家包括方文的泰山军工都不敢这么来。
採访结束,飞行员们离开,谢尔盖出声道:“现在我们可以谈谈你带来的军事技术了。你们泰山军工的火箭弹发射巢效果怎么样?”
火箭弹发射巢,就是方文这次带来进行军事交流的技术设备。
这种东西,虽然是10年后的军事技术,但並非不能在现在实现,他能做出来,苏联也可以。
但对方文来说,真正有划时代技术价值的,是远程制导。
方文微笑回道:
“我们设计了两种规格,10发和14发,因为是同时发射,散射效果比分机发射要低,並且火箭弹採用了延迟引信,以远距离范围爆炸散射衝击波破坏为主,而不追求命中。”
方文的话,让谢尔盖惊讶不已。
虽然见过火箭弹发射巢实物。
但他没想到,竟然可以装入那么多枚火箭弹。
作为航空火箭弹军方实战实验的亲歷者,他对自家的航空火箭弹是了解的。
苏制航空火箭弹採用的pc82火箭弹掛载发射模式,一机8个滑轨发射装置,並且为了不相互影响,弹与弹之间的间距都比较大。
而泰山军工的火箭弹发射巢,是集中式,可以装入10发火箭弹,就意味著发射巢內的导管滑轨间距非常小,並且发射中不会因为高温和震动影响到別的导管內航空火箭弹。
这种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隨即轻笑一声,语气里带著几分不信:“方同志,不是我怀疑你们的技术——我们的 rs82掛在机翼下,单发发射都能偏出好几丈,你们十发、十四发同时发射,怎么可能散射更低?还有延迟引信,靠什么控制爆炸距离?总不能是靠飞行员估算吧?更让我感觉离谱的是你们的装弹量,我觉得根本就不可能装入10发火箭弹。”
“这是你的问题,却不是我的。”方文微笑道。
“但你总得说服我吧。我们的军械师试过把更多枚火箭弹放在在一起,用导轨方式发射,结果因为间距太近效果很不好,一半都卡在导轨里,还有的刚飞出去就撞在了一起。在专家討论时认为,最多只能使用8导轨发射模式,你却说你们已经实现了10导轨和14导轨齐射?!”
谢尔盖的质疑从他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苏联作为最早將航空火箭弹投入实战的国家,尚且没能攻克武器精密和集成化难题,他是不相信泰山军工可以做到那么优秀。
对於这种质疑,方文解释:“谢尔盖少校,我们的发射巢不是简单的导轨』,而是有独立的导流通道,每枚火箭弹的尾焰不会互相干扰——就像给每支箭都配了单独的箭筒,起飞时自然不会碰撞。而且,我们的结构,是经过非常縝密的计算和实验后得出的结果,是军事工程技术上的最优解。至於延迟引信,我们在弹体尾部加了简单的计时装置,根据飞行速度预设爆炸时间,能保证在固定距离爆炸,用破片和气浪覆盖一片区域。”
这番话让谢尔盖將信將疑。
別看方文说的简单,一句话就完了。
可真要能实现,完全不是话语中那般简单的。
泰山军工这个后起之秀,真的做到他说的那样吗?
“光说没用。”谢尔盖直起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方文,语气里多了几分急切,“方同志,你们的发射巢真有这么好,那就请证实给我们看。如果是真的,我们愿意付出你满意的代价换取这种技术。”
方文不禁心中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