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爷老家是密云的,聊起儿时的中秋记忆,成长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他和记者王林说了一个与“月饼”有关的故事。
小时候他们家生活极困苦,都到了中秋节那天了,家里还是没钱买月饼。
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杨大爷的父母一脸为难地走进叔伯家,才借到几角钱买月饼。
“借到钱后,妈妈骑上邻居三大爷的自行车,载著我去买月饼。”
杨大爷清楚地记得,那时已是晚上9时许,县里的很多店铺都关门了,母子俩找遍了全县,仍是买不到月饼。
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的小杨知道,中秋节,父母想让他们兄妹四人吃上口月饼。
“妈妈一路问过去,最后去到密云城区的北街才买到一个月饼。”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大爷笑著说,为了吃这个月饼,他和妈妈也是很发力了。
杨大爷的同院邻居贺阿姨,在一旁听著眾人说起了过中秋节的往事。
贺阿姨也忍不住跟眾人说起了她小时候的故事。
贺阿姨的父母当年是燕京铁路局职工,按理说双职工家庭条件很不错了。
但是她说,三年困难时期过中秋节,虽没有月饼吃,但还是很快乐。
兄妹们和父母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听父母讲故事,即使困到头都磕到桌子上了也不愿意去睡觉,一家人聊到月亮下山才去睡。
那会儿的人们生活虽然贫困,但过节的形式却很丰富。
“小孩们吃不饱饭就一起去挖野菜、爬到山顶看月亮。”
最让贺阿姨怀念的是,困难,过去了,人们生活条件好点了,小孩们会带上月饼、水果,大家一边走一边吃还赏月,走半个多小时去机务段看电影。
贺阿姨还清楚地记得影片名,有《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
经歷过艰苦的岁月,与贺阿姨一样,杨大爷对生活的变化有深刻的感知:“到了80年代,改开后,生活就更好过了。
那时我和爱人在刘家庄开发区开了个收废旧品的店,过中秋节时吃的东西就丰富多了,几家人还聚在一起在院里观赏月亮。
到了现在,生活和以前相比更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杨大爷乐呵呵地说,人老了,过节就不像小时那样一心想著过节有什么好吃的,而是盼著一家团圆了。
杨大爷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家。
小儿子杨成为在“大润发集团”工作,几年前被公司调往津港负责当地业务。
可不管有多忙,一到中秋节,小儿子都会带著孙子孙女回来陪他过节。
大儿子杨成立留在身边,他结婚晚。
因为杨成立当过十二年兵,他退伍后就被分配在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武装部工作。
前两个月,大儿子还添了一对双胞胎,今年过节,家里人气更旺了。
“日子虽然好过了,传统的节日不能丟,常聚常有。”对杨大爷来说,每一次和子孙大团聚都是他的天伦之乐。
相对於“50、60后”的中秋记忆,“70后”:月饼渐多,过节的仪式感却弱化了。
与前几代人不同,伴隨著改开成长起来的刘家庄“70后”对中秋记忆有著明显的区別:与贫穷有关的印记少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他们聊起中秋节虽然也会提到儿时盼望著吃月饼,但与“月饼”有关的故事少了,在他们心中,中秋是一个圆,不仅是月亮的圆,月饼的圆,更是心中所追求的美好团圆。
忍著困意陪外公外婆等月亮,为了供完月亮吃月饼。
由於父母经常去外地出差,72年出生的孙姐是在mtg外婆家长大的。
那时候小孩睡得早,所以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到八月十五那天,最怕晚上月亮出来得太晚,孙姐老缠著外婆问,月亮什么时候出来?』”
孙姐记得,早早吃过晚饭后,外公外婆就会把桌子搬放到地坪上,摆上水果、月饼。
不管白天干活有多累,也不管多晚,外公外婆都会等到月亮出来,然后点上蜡烛供月亮。
一群小孩则带著吃的东西结伴去玩,可当他们跑累、玩累了,月亮都还没升起来。
在屋子里看电视的外公外婆不时走到屋外,抬头观察一下夜空,看看月亮有无露脸。
“外婆还会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听著听著就睡著了。”
孙姐可以放心地睡觉,因为她知道,只要月亮一出来,慈爱的外婆肯定会把她叫醒,“本来睡得正香的,一听外婆说要拜月亮,就马上有精神爬起来了。”
外婆带著孙姐一起去点上蜡烛、拜拜月亮,然后把月饼分给他们几个小孩吃。
这种中秋供月亮仪式感一直深深地烙在孙姐的脑海里。
直到现在,孙姐仍怀念小时候在外婆家过中秋节,有爱,有仪式,而且这仪式感不会因为生活贫困而减少。
孙姐发现,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但隨著生活环境的变化,中秋节却越过越简单了。
等到孙姐上初中时,她的父母就在刘家庄东岸区买了商品房,这是“刘家庄建筑公司”开发的一个新小区。
她也到了刘家庄来,与父母一起生活。
“那时候我们住的是园小区,邻里间走得近,人情味也浓。
每到八月十五,大伙图个热闹,左邻右舍们都不约而同在一楼门前摆上桌椅,还会铺上蓆子给小孩们玩,大伙一起供月亮。”
孙姐说,皓月当空,大人谈天说地、聊聊家长里短,小孩游戏。
那时“吃月饼”这件事在中秋节已变得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大伙团聚在一起过节的氛围。
隨后这些年,刘家庄发展的越来越快,简直是日新月异。
等孙姐上高中后,她的家里又在刘家庄南岸教育区,买了一套200平方的沿河大平层。
住进新家后,孙姐觉得,小时候过中秋节的热闹劲没了。
“感觉过中秋节简化成了吃一顿团圆饭,我们一家五口像平常一样围坐在一起吃饭,然后妈妈在阳台摆张桌子,放上水果、月饼供月亮。”
孙姐说,吃过团圆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的看电视,出去唱歌的唱歌,感觉妈妈供月亮也只是形式而已。
特別是弟弟是“80后”,对“月圆人圆”没啥概念,在家吃过饭后就出去跟同学、朋友聚会了,有时甚至不在家过节,和朋友结伴去旅行。
“我现在也成家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在思考著该给他们怎样的一个中秋节,怎么陪他们过中秋节,让他们长大以后有个美好的中秋回忆。”
孙姐说,每到中秋节,她就带孩子回家,一家老小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地过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