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样一来,即便每列火车只有五六百吨的运力,远远赶不上后世动辄几千上万吨的重载大列,但那也不是普通轻型钢轨能承受的,最低最低也得每米30公斤以上的钢轨。
而且火车技术这玩意发展起来是很快的,三五年就有新技术问世,二十年左右就要换代升级,到时载重能力肯定也会打着滚的攀升。
这样的话,如果卡着下限搞30公斤每米的钢轨,现在是造价便宜了,但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就要重新翻修一遍,所以为了长远打算,即便不用50公斤每米的,至少也得40公斤每米的钢轨才行,起码也得让这条路撑个二三十年吧。
打定了主意之后,陶广义立刻开始组建路线勘测小组,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鲁锦刚刚提出要求,陶广义这边就执行了下去,不过很快他就遇到了问题,因为哪怕是先期测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家都是第一次修铁路,没有任何经验,鲁锦好歹还见过,他们连见过都没有,那么这铁路轨距该修多宽,车有多重,转弯半径要多大,爬坡坡度的最大极限是多少?列车交会的安全距离是多少?没有这些数据,你连路要量出多宽都不知道,那该怎么测绘路线?
所以第一步,就是得先把这些基础数据搞出来。
现在陶广义等人也跟鲁锦学习了那么久,早就熟悉了鲁锦的做事方法,遇事不决做实验!先搞个缩比模型出来,实验一下不就好了,不过一些最基础的数据,还是鲁锦先给出来的。
比如轨距,还有车厢的长宽高尺寸等等。
关于铁路的轨距,鲁锦可是早就受够了后世所谓的‘标准轨’,这玩意就是英国佬一拍脑袋,指着两匹马屁股的宽度说,铁路就应该这么宽,然后严重限制了铁路的运载能力,忒离谱.
要不是后世全世界用1435㎜轨距的铁路太多,改动花费太大,早就应该废了这什么标准轨,现在既然要从头开始,鲁锦自然要摒弃这东西,所以他选择一米六的轨距。
后世还是有一些用一米六轨距的国家的,比如智利、阿根廷、印度、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等,一米六看似比1435宽了不少,实际上就是把两根钢轨各自向外平移了三根手指的宽度而已,工程造价并不会上升多少,但运力的上限至少能增加20%。
别的不说,对于火车那个一排五人的车厢,他早就看不顺眼了。
可能他有些轻微的强迫症,明明把车厢再加宽一个屁股的宽度,就能并排放下六个人和一条过道,结果硬是被带英沟槽的‘标准轨’给卡在那了,特么的两边对称一点不好吗?非要搞成3+2,一排五个的布局
这下好了,正所谓一张白纸好作画,终于被鲁锦给掰了回来,还是3+3的布局看着更爽,感觉空间一下子就宽敞了不少。
其实加宽一些轨距,也不仅是为了加一排座位的问题,实际上鲁锦以前就听说过一些我国铁路方面遇到的问题,因为标准轨太窄,车厢不得不做的瘦高一些,相应的车厢重心也就更高了。
因此当铁路从河西走廊,出星星峡到新疆的时候,列车就会在星星峡遇到大的横风,容易把车吹翻,这个时候车厢如果能宽一点,扁一点,重心再低一点,那走起来肯定会更稳一些。
事实上也是如此,后世采用一米六轨距的国家,大多数都是为了降低大风对火车的影响,比如南非、印度、智利、阿根廷就是,这下终于永诀后患。
另外后世的火车一排只有五个座位,除了轨距限制之外,也跟国家设定的宽度限界有关,我国的铁路宽度限界是三米四,车厢最宽不能超过这个宽度,然而实际上大多数绿皮车,连三米一都没有,到了高铁时代才卡着宽度限界的边做到了三米三多一点的宽度。
这次宽度界限也被鲁锦放松到三米八,车厢加到三米六左右的宽度,留一些安全冗余,如此即可放下一排六个座位。
而且这个宽度界限,实际上对路的影响不太大,即便是挖隧道,也不会增加多少工程造价,主要跟车站进站的弯度半径有关。
历史上是受了建国前那些老车站的拖累,才定了三米四这么个数,之后习惯了也就懒得改了,而现在鲁锦是一切从头开始,大明现在连一座车站都没有,以后全都要新建,那自然也就没了那些顾虑。
确定好这些基础数据之后,陶广义这才找人开始制作模型,他按照鲁锦的要求,这些实验的模型线路就建在皇宫里,建好之后除了做实验外,正好给几个皇子当玩具了.
模型按七比一的比例制作,轨道宽不到一尺,但是车厢却有半米宽,能坐下一个成年人,特意轧制的细铁轨,就直接铺在皇宫的地上。
另外还在芸香殿的东侧空地上,用木头建造了几节等比的车厢样品,方便参考和计算,每节客车车厢长26米,宽3.6米,高4.2米,还有短一些的敞车、棚车等货车车厢,连起来五六节车厢足有一百多米长。
如此‘浩大’的工程,终于还是引起了内阁那边的注意,一般官员没资格到后朝去找鲁锦,但内阁的阁臣却是能随时去的。
李善长和冯国用两人很快就听到了鲁锦在芸香殿边上建房子的消息,起初他们不以为意,连地基都没起,也没多少工匠,那就肯定不是新造大殿,说不定就是陛下临时搞的什么花活。
后来果不其然,又过了几天,他们就再次收到消息,那果然不是什么房子,不过也不知究竟是什么,看起来似船非船,似车非车,还开着一排窗户,鬼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
二人闻言顿时对视一眼,冯国用这才说道,“走,咱们去看看?陛下既然建在这么显眼之处,想来也没打算隐瞒吾等。”
“那就过去看看,唉.”李善长叹了口气说道,“现在朝廷的事已经够多了,只希望陛下还是不要继续折腾的好,就算要折腾最好也该晚两年。”
冯国用闻言却道,“为人臣子,这又岂是你我能决定的,再说就陛下那性子,他若打定主意的事,咱们想拦也拦不住啊,先去看看再说吧。”
“嗯。”李善长点了点头,这才随手从桌上拿了几本奏疏,顺便去找鲁锦汇报些工作。
只是片刻之后,令他二人和鲁锦都没想到的是,这两位丞相在得知铁路的性能和效用后,竟隐隐表现的比鲁锦还要积极一些,这倒是着实出乎了鲁锦的预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