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调整财政收入来源
皇宫,芸香殿的偏殿中,众人磕着瓜子花生,喝着茶水,听到这个财政总额后,顿时个个喜不自胜。
鲁锦这时也说道,“博望侯今年这次不仅从黎洲带回来八百多万两金银,以及七万斤橡胶,回程路过南洋的中权府时,还从油田县带回来七大桶石油,等把这些石油开发出来,将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朝廷的财政以后也会越来越丰富的。”
众人闻言心中一动,能让皇帝说是不小的收入,那起码也得每年几百万两的规模,李善长顿时问道,“这石油,就是陛下说的能炼制灯油和蜡烛的那东西?”
“没错,不过煤油和石蜡只占石油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产量更多的还是汽油和柴油,只是我们现在不容易使用罢了。”鲁锦言罢又心中暗道,其实要真说起来,现在的汽油也并非完全没有用处。
现在大明已经有了焊接高压气罐的能力,还有了橡胶高压软管,如果再有了汽油和橡胶,你猜他能做出什么?
军改之后每个军都有一个直属的防化团,但防化团的武器暂时还没有着落,等海门县的化工厂建成之后,他们确实可以生产氯气当作化学战剂,但其实在这个时代的战场,毒气是不容易使用的。
毒气最好的用处,是进攻固定的阵地,反而是一战时期那种堑壕战才能让毒气大放光彩,而大明这个时候的战争,还是以野战和攻城为主,敌我双方都不会打堑壕战,这样毒气的施放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再加上施放毒气还要看天气风向等因素,实战中真正有效的使用机会,其实并不多,那给防化团用什么呢?鲁锦当然选择,单兵火焰喷射器啦.
只要有了汽油,最不济也能做个瓷瓶或者玻璃酒瓶,灌上汽油当燃烧瓶使用,当然这只是最低级的用法,高级用法还得是火焰喷射器,大明现在能做金属油罐,也能做高压气罐,再加上喷火枪和输油软管,仿造个一二战时期的火焰喷射器还是能做到的。
把橡胶溶解在汽油里,也能做出最简化版的稠化汽油,配合喷火器,逆风二三十米,顺风五十米的射程还是没问题的,正好橡胶和汽油他还都不缺。
想到这里,鲁锦当即又问道,“说起来朕还挺好奇的,他们是如何找到油井精确位置的?”
汪大渊闻言当即道,“是油帽,就跟铁矿的铁帽,煤矿的煤帽一样,有些矿产本来就会自己冒出地面。
“臣以前年轻时出海,就在南洋见过这样的地方,地下的石油会自己渗出地表,当地的土著或是拿石油烧火,或是用来修补船只,这次也是一样,听说是油田县的移民在开垦土地时发现的一处油帽。
“消息上报给新斤府之后,南阳情报局的李彬立刻派了一些凿盐井的工匠过去,这些工匠按凿盐井的法子,只往下凿了七十多米,便从地下自行喷出了石油,他们还挖了个池子来接石油,不过才喷了半个时辰就不喷了,再想采集,就得用打井盐那样,用竹筒和天车从地下打油上来。
“据说那口井的产量还不低呢,如果全力采集的话,那口井一天采个几百桶还是没问题的,只是他们现在不知道如何处理,也没那么多大木桶,所以暂时只是让人将油井看管起来,没有继续采油。”
“原来如此。”鲁锦点了点头,汪大渊回航时带回来的那几桶石油他已经见过,是用船上装淡水的大木桶装的,为了防止石油渗漏,还提前将木桶内壁用火烧到碳化,以此来阻止木桶渗油。
不过用这样的碳化木桶来装原油,还是很麻烦,根本不具备大规模采集的条件,除非朝廷这边能提供大量的焊接铁皮油桶,或是直接改造一艘专用的石油运输船,不然盛装和运输都不容易,所以汪大渊这次才只带了几桶样品回来。
想到这里,鲁锦才对一旁的陶广义嘱咐道,“广义,你记一下,年后别忘了提醒朕再组建一个炼油小组和钻探小组,负责石油的开采和炼化事宜。”
“是。”陶广义答应一声,当即掏出本子记了下来。
煤油和汽油都有了用处,至于柴油吗,如果造个原始的单缸内燃机,放在田间地头抽水浇地,似乎也不是不行,或者基建打地基用的火力打夯机,那玩意也是烧油的,其实就是个非常简单的单缸内燃机,要是能造出这东西,搞工程打地基倒是能省不少力气。
按照大明现在的技术,石油炼化能力肯定也没多高,对于这种‘劣质’油品,采用大缸径,长行程,高压缩比的内燃机才是正确的用法,这种内燃机不挑油,只要是石油就能烧,在利用劣质油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鲁锦这边想着正式开采石油之后的各种用处,而李善长和冯国用等人则是盘算着汪大渊今年从黎洲弄回来的八百多万两金银。
起初他们只是以为去年那一千多万是一笔意外的横财,也许今年就没有了,可今年汪大渊又带回这么多,虽然比去年少了点,但放在整体财政里,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如果今后这笔进项能稳定下来,那朝廷的财政就能好看很多。
想到此处,他也说道,“陛下,博望侯从黎洲带回来的这些金银,不知今后还能不能稳定提供,如果这项收入能长期稳定下来的话,那臣就建议降一降食盐价格吧,现在的盐价太贵了,如果能降低一些食盐价格,也能给百姓减轻一些负担。”
鲁锦闻言点了点头,现在的食盐价格确实贵,官方定价70文一斤。
而汉代的价格是25到83文一斤,唐朝的时候最离谱,李世民时期是20文一斤,到武则天时期直接暴涨到500文一斤。
北宋时期的官盐价格普遍是50到70文一斤,南宋时涨到日常200文一斤,战乱时400文一斤。
而原历史上的明朝,朱元璋和朱棣的时候,明初最低只有1.56文一斤,嘉靖时42文一斤,明末战乱时七八十文一斤。
清朝时康熙17文一斤,嘉庆23文一斤,光绪38文,宣统时51文一斤。
综合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盐价,就能发现,其实每个朝代的承平年代,盐价平均也就在十几二十文上下,鲁锦定的七十文一斤确实有些高了。
也正是因为盐价高昂,再加上鲁锦采用的是供销社直营模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如此大明才能一年收上来1400多万两的夸张盐税。
不过这也是大明刚刚建国,本来就没钱,又要连年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现在财政有了好转的迹象,当然应该降低盐价,减轻百姓的负担。
对于这个建议,冯国用也是支持的,他怕鲁锦不肯降低盐价,也跟着说道。
“陛下,如今朝廷已经收复了云贵,除了西北和交趾之外,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再对外大规模用兵了,再加上从明年开始就要裁军,这样军费支出就能省下来一大半,对于财政支出的压力也会减轻不少,这样的话,臣也建议降低一些盐价,给百姓减轻负担。
“另外还有市泊司的关税收入,因为今年是第一年出海,许多海商还未回国,朝廷又为了鼓励出海贸易,出口税设置的很低,因此第一年没收到多少关税,但依然有42万两上下。
“等明年这批海商回来,估计明年的关税收入至少也有一二百万两,将来朝廷的海贸走入正轨,到时关税的收入也会连年增加,估计会成为不亚于盐课的一项收入。
“这样的话,即便盐税降低一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鲁锦闻言再次点了点头,现在大明为了鼓励出口贸易,朝廷几乎没收什么出口税,只对几项关键物资实施管控而已。
一,不准出口任何形式,任何种类的书籍,防止技术外泄。
二,对纸张实施高额出口税,因为现在国内的纸张都不够用,自然要控制向外出口。
三,不准向国外出口生丝,中国往外出口成品丝绸可以,但生丝绝不允许出口。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丝绸纺织技术留在国内,另外也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既留住了纺织丝绸的工作岗位,还能赚取成品丝绸的高额附加值,毕竟出口成品丝绸,可比出口生丝这样的原材料赚的多多了。
四,不允许对外出口棉花,不论是棉花,还是棉花制品,都不允许,因为中国自己还不够用,等以后棉花多了再往外卖也不迟。
因为这些禁令,大明现在主要外销的大宗商品就是以铁器、麻布,还有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商品为主。
麻布倒是不受出口限制,且麻布也比较凉快,在东南亚和印度地区很是畅销。
除了以上这些出口禁令外,还有进口鼓励政策,如果谁能从海外运回一匹优良种马,朝廷就会奖励一定的铁器出口配额,就是类似盐引的东西。
因为大明施行盐铁官营,所有铁器出口都必须去官办铁厂申请一定的出口配额才行,否则他们根本拿不到足够的铁器出口,零散收集一点铁器,也不值得出一次海。
如果能从海外进口粮食,或棉花回来,同样会有官府奖励,不过目前也就这些了。
至于从海外引进作物这方面,鲁锦则是没指望那些海商,这种专业的事交给朝廷官方即可,省的那些海商胡乱引进,再搞出生物入侵就不好了。
这便是大明目前的海贸情况,海贸的生意,参考宋元两朝,还有清朝的经验,只要慢慢发展起来,每年收个几百万两赋税还是轻轻松松的,另外等以后大明开始向外倾销工业品的时候,估计出口收入还能继续暴涨几倍,到时一年几千万两都有可能。
甚至还有烟草,如果向海外大量出口成品卷烟,这也将是一笔每年几千万两的收入。
因此在有这么多来钱路子的情况下,鲁锦是不介意降低一些盐价的,但既然李善长问到了黎洲的金银收入,于是鲁锦也跟着问了问。
“那焕章先生觉得,黎洲的收入未来可能稳定下来?”
“唔”汪大渊微忖片刻才说道。
“臣以为黎洲的金银收入,短时间内会有一次上升,但维持不了几年,等我们把黎洲中部三国的金银储蓄榨干之后,再想有金银收入,就只能派兵攻打印加国,然后组织奴隶在当地开采金银了。”
李善长闻言当即追问道,“短时间内上升是什么意思,在博望侯看来,你觉得黎洲的收入还能维持几年?”
汪大渊这才解释道,“余私以为,明年的黎洲贸易收入,有可能会再次超过一千万两,甚至有可能会超过1500万两,但能维持几年就不好说了。”
“这么多?!”众人闻言全都惊讶道。
鲁锦也疑惑道,“为什么会突然上涨这么多,之前不是还说会越来越少吗?”
汪大渊于是又说道,“之前是我错估了玛雅和阿兹特克国的金银储蓄,他们虽不以金银为货币,但上千年来也积蓄了不少,我们怎么可能一下子把他们的金银换完。
“二来今年运去的货物更多,毕竟有远望号和庐州舰两条大船呢,再加上黎洲土人之前没有准备,也不知道我们要金银,更不会料到我们第二年就会再次运货过去,现在充分准备之下,加上更多的货物贸易,自然能换来更多的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