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头悬梁锥刺股!
诸多修士都选择一个蒲团,盘坐下来。
老儒松涛生先传授了众人,有关头悬梁、锥刺股的法门。
两门法术都需要相应法器,前者用麻绳,后者用木锥。
孔然的脸色越发苍白了,他左右回顾,有点坐不住了。
他打心底盼望着有人能够主动离开,结果他失望地看到:其余的修士不是面色凝重,就是面无表情,根本没有离去之意。
松涛生缓缓道:“尔等自选典籍,采用两法助学。此座文庙中早有布置,若有作弊者,当严惩不贷!”
一番警告不禁让众人心头凛然。
接下来,松涛生相当干脆,直接宣布此次兴云小试开始。
宁拙没有急着行动,而是陷入急速的思索之中。
他心底有些为难:“典籍我当然有,但……选什么来学呢?”
“是已经学过,已经滚瓜烂熟的?”
“还是半通的典籍,有没有学到位的?”
“亦或者选择一个全然陌生的?”
宁拙的为难,并不只是他自己,还有其他儒修。
主要是此次兴云小试的遴选标准,并没有公示出来。大家都不知道,也就拿捏不准。
于是下一刻,白寄云主动站起身来,对松涛生行礼询问。
松涛生面无表情,摇头道:“这也是此次小试的考验内容之一。各位绝大多数都是儒修,试问诸位要是参加华文国的国试,也要在考场上,拿着试卷询问监考老师么?”
白寄云只得坐下。
众修士愁眉苦脸,几乎都在低头思考,这场兴云小试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唯有宁拙心头了然:这规定很倾向于他!
柳拂书暗暗咬牙,做出决定:“看来只能全力表现了。”
孔然则抱有幻想:“真要这么做吗?要是这场小试,考验的是我等果断放弃的明智选择的能力,那就好了。”
孔然也知道,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但他真不想头悬梁、锥刺股啊。
他幼年时期,蒙学的时候,被自己老爹孔昭明亲自留下了阴影。
孔然用盼望的目光,时不时地扫视全场:“你们谁若离席,我就跟着走了。我也离开这里!”
“唉,早知道比试这个,我肯定不来。”
“就算是睡懒觉,也比这个好啊。”
孔然小小年龄,就已经身不由己了。
他背负着神童之名,是孔家退出来的门面之一。他的父亲乃是飞云国当朝的宰相之一,所以他的表现,也关系着孔昭明。
盛名所累啊!
宁拙意识到这个兴云小试,也在悄然照顾他,他便放下了之前的顾虑。
他散发神识探入自己的储物腰带,已经开始积极挑选接下来要学的典籍。
储物腰带中有大量的典籍。
比如宁就范所赠的《冰雕秘典,来自陈老的《曲蛇弹动阵法集,宁拙自己购买的血魔解体小法、死月献歌、天葬大典。
焦家的玉简中有焦家的几门功法,还有藏宝地图。
《万象经的炼气、筑基两篇。
厨老的传承玉简,里面记录了黑暗料理流派中的功法、菜谱、修行心得等等。既是身份的证明,又是百国厨艺大比的入场券、参赛劵。
对了,还有宁家底蕴之一的凌霜、傲雪悟法图。虽是图画,也是可以学习、参详的。
珍贵的兵书《高胜遗书。
特殊的《地府刑书。
《阴骨诀、《幽冥心经、《魂引术详解等等大量的有关魂修的典籍。这些绝大多数都要感谢天地双鬼之一的天霜的贡献。
还有新近获得的《元音簧片书,宁拙已经通晓了。
想了想,宁拙觉得拿出那些魂修的功法,好像影响不太好。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冰雕秘典。
宁拙以前翻阅过数次,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短板——雕刻技艺,尤其是需要隔着冰层、在内部运刀如笔的“内雕术”,正是他目前最大的薄弱环节。在外奔波游历,分身乏术,此术便一直被他视为细枝末节,暂时搁置,仅作开拓眼界的参考。
最近一次,宁拙动用会意笔临摹这本书,获悉更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
这一次,他则是动用儒术头悬梁、锥刺股来参悟此书。
宁拙盘膝端坐,腰背挺直如松。他灌输法力,调动神识,催使法器绳索。
于是,朱砂麻绳灵动起来,主动系上宁拙的发髻。然后绳子的另一端,绕过身后石室顶部一根突出的横梁,垂落下来,以恰到好处的力道开始绷紧。
被麻绳勒住的头发的发根,带给宁拙持续的、细微而清晰的牵引感与头皮绷紧的微痛。
与此同时,宁拙手握木锥,轻轻用力,刺向自己的左大腿外侧。
黄杨木锥稳稳刺入皮肉,深约一寸。
一股锐利、直接的痛感,持续刺激着宁拙。
头悬梁、锥刺股!
宁拙几乎是最先行动的修士,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诸多修士的关注。
他年轻的面庞上,是一片风轻云淡的平静,连眉头都未曾蹙起分毫。
一些修士暗自吃惊,孔然微张嘴巴,有些慌乱和抵触地想道:“你这就开始了?”
松涛生自然早就在关注宁拙了。
见宁拙如此表现,他在心底点头,但仍旧保持观望:“我传授的头悬梁、锥刺股,都是远古版本,因此即便不是儒修,也能运用。”
“关键在于,使用此法的修士能否克服痛楚,沉心学习?”
“若是遭受痛楚的干扰,学力没有丝毫增加,学无所成,反而得不偿失,凭白受罪。”
宁拙陷入沉思当中。
他的心神集中在了《冰雕秘典中的其中一段,内容大概是如何在冰棱交错的内壁,动用微雕术构建阵法。
以前,这段内容对他而言,就如同被一层薄冰覆盖,看似通透实则模糊不清。
内里的阵纹走向如何在不损伤冰壁结构的前提下彼此缠绕勾连?灵力如何在九曲回环的纹路中保持均衡流畅?这些问题他曾反复揣摩,却始终隔着一层迷雾,把握不准核心要义。
但现在,在头悬梁、锥刺股的加持下,一切变得不同。
头皮牵拉的痛感,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拨开他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杂念与迷雾。
那腿上的锐痛,则如同冰冷的清泉,反复冲刷着他的思维,使其保持着一种近乎亢奋的、高度敏锐的状态。
“原来如此!”宁拙的眼中精光爆闪,“关键在于‘迭而不破,引而不滞’!并非简单的交错,而是要以冰壁本身的纹理为基,让阵纹如同天然冰棱般自然‘生长’,每一道刻痕的深度、转折的角度,都必须与冰棱的内在结构相切合!而非强行嵌入!”
宛若阳光下薄冰融化,这个困扰他许久的疑难点,被他思考通透!
“有效!”
“这两记儒修法术,效果不错。”
宁拙收拾杂思,按捺住兴奋之情,继续学习。
他能明显感到,自己的学习力大幅增长了。
冰魄的凝练与塑形控制、内雕刀路的灵力微操、如何在极寒环境下稳定刻录符箓、甚至如何利用冰体本身的折射特性强化阵纹效果……以往被他囫囵吞枣的艰深内容,此刻被一一拆解、剖析、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