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老赵这人,对他家里的孩子,究竟摧残的有多厉害!
跟海瑞似的...饿死女儿事小,不能污了他刚正不阿的名声是大...
这东西。
怎么说呢,见仁见智吧!
没法评价对与错...
老赵对家人有点薄情,而且还寡义...虽说他其实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他是出于内心的,觉得他自己做的对。
这个,属于认知偏差。
老赵这人,骨子里不坏。
只是受制于个人的素养和文化水平,以及周边的环境限制,所以搞建设...他不在行。
不过他确实没歪心眼儿,这也是实实在在的!
人呐...就是这么复杂!
有的时候,对与错...真的没法捋清。
但好在天不绝人!
神神保佑!
老赵的小儿子赵雷,那确实是一个很实在的后生...厚道的近乎于迂腐。
不过。
他身上那种淳朴、正直,舍得干、没歪心眼等等优点。
也不能被抹杀不是?
这孩子,搞管理做买卖啥的肯定不行,那就是个被蒙了,还得帮人数钱的主。
可要让他去负责养猪,养貂,养长毛兔...什么的,一辈子老老实实赚点小钱,一家人过得比较殷实些?
那倒问题不大!
搞养殖,通常都是好三年歹三年。
家财万贯,喘气儿的不算。
干养殖行业,要是把握不准后续走向的人,或许今年养猪赚了点小钱,或许明年就赔的连老婆都得跑!
但赵雷不一样。
他有熟知后续走向的叶小川,给他贴心的保驾护航啊!
比如什么养长毛兔,什么海狸鼠,养貂养土园、养蝎子养蚂蝗...
但凡叶小川稍稍提早透露点信息给他。
让他在关键节点上,要么倾尽家财的往里面砸,要么赶紧抽身而退...
只要有了来自于后世的叶小川,在旁边手把手的把关?
那就不可能挣不到钱!
——这玩意儿...只要站在风口上了,猪都能飞起来!
只要叶小川愿意。
让他早早介入一些、这个时代的人还看不明白的行业的话...
像那些养鹌鹑发家当了首富的、卖混合饲料暴富的...估计,后世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干不过三马,但抢抢刘显合大佬的买卖,那还不会?
那家伙!
无非也就是用一些硫酸铜铁酸锌...这种重金属饲料添加剂,让二师兄轻微中毒,浑身发烫。
躺在圈里动弹不得,光长膘而已嘛!
只不过。
叶小川肯定不会去赚盛行于90年代那种黑心钱。
但出于好意提点一下下赵雷,让他好好养猪致富,提醒他什么时候能养、哪几年不能养?
这还是很容易让他赚点小钱的。
非常非常听话的赵雷,其实很好教:这孩子只是老实,他又不是傻子...
———第467章———
《抓住机会赚点钱》
带着大队长老赵、以及他儿子赵雷,叶小川来到搭建好了“温室大棚”前。
今年三十里铺的育苗工作,和往年不同。
以前三十里铺大队,到了春耕之前准备育苗的时候...好吧,其实他们根本就不育苗!
而是采用的那种老传统种地法:
生产队会让社员们牵着牛、拿着锄头,把大片大片的河川地给好好翻一翻。
然后稍稍起个一匝高的垄沟。
然后隔上一尺多一点,掏上一个土窝子。
跟随在后面的那些婆姨女子,就会挎着个篮子,然后往这个土窝窝里。
丢上一把农家肥,以及7、8粒玉米种子。
等到肥料、种子丢进去了。
婆姨们抬起脚丫子踢点土,把它盖上,就算成了...
这种种植方式很原始,很落后。
往往保证不了玉米苗的发芽率不说,而且这些玉米种子,还很容易被田鼠、野鸡之类的祸害掉。
等到玉米发了芽之后。
生产队又会组织社员们,前来查看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
如果遇到一窝玉米发的太多了。
社员们就会用人工,除掉一些比较细一点、长势不太好的那种,比较弱的玉米苗...
要是遇到没怎么发芽的?
社员们又会从别的地方,弄点玉米苗过来补种上去...
而今年。
叶小川则完全摒弃了往年那种耕种方式,而是采用的温室育秧,加“土窝窝点种法”。
也就是用掺杂了不少农家肥的河底泥、池塘泥,将它做成窝窝头的形状。
然后再在“营养土土窝窝头”底部。
摁进去一粒经过精挑细选、抗病力强,个头很饱满的玉米种子。
等到做好了。
再将这个含有玉米种子的“营养土窝窝头”,放进用价格昂贵的、塑料薄膜做成的温室之中。
而在这个温室里。
则有一口大铁锅,里面装满了清水。
会有社员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在温室里负责烧火,同时还得注意控制温度、湿度。
这种温室育秧法成活率高,出苗速度快,而且不会浪费种子。
要知道。
像往年三十里铺那种老式种地法,浪费玉米种、麦种的情况,非常非常的严重!
仅仅播种一棵玉米,就要浪费起码4、5粒种子。
那一垄下来,起码有6、70棵玉米,算下来得浪费多少种子?
一亩地呢?
整个三十里铺大队上1000亩地,那算下来得多少?
再加上2、3000亩靠天吃饭的山坡地...这种坡地的种子,还得丢得更多,才能保证有足够高的发芽率。
那得浪费多少粮食种子?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真能吓人一跳!
粗略估算,哪怕一亩地,只不过浪费了15斤种子。
如果还依旧沿用以前那种老式种地法的话,每年三十里铺大队刚浪费的种子?
那就是好几万斤!
啥叫管理出效益?
一个真正的优秀管理者,是必须要会看数据、会精准分析数据的。
并且最终,依旧需要拿出具体数据,以此来验证不同的工作方式,它们之间孰优孰劣!
而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做无效功,才能避免无形中的浪费。
粗放管理,要不得!
很多严重的浪费,其实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觉察不出来的...
像位于陕北的三十里铺大队。
它既没那种气候、土壤条件,也没那个经济实力,去完全搬照小本子那样,搞真正的精耕细作。
更没有那个基础,去学米国大农业、大庄园式的农业种植模式。
那就综合一下。
所以,叶小川就采用了在育种期间。
使用“水稻旱育秧”这种、原本要80年代初,才真正从小本子那里传过来的育种技术。
只不过。
叶小川稍稍做了一下改动:把原本用于水稻旱育秧的这门技术,改成了用来给玉米催苗。
一进入温室。
一股浓浓的热气、水蒸气,以及比在温室外面,恐怕要高上半个兆帕的气压。
便整的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外面的气温,还有点凉,整个黄土塬千沟万壑,还是一片枯黄。
也就河畔的柳树上,才吐露出了一点绿绿的嫩芽。
而在蒸汽袅袅、热气逼人的温室之中。
却呈现出一副完完全全的、春天的模样:只见一座座高大的木架之上,用一块块柳条编织而成的“育苗板”上面。
无数密密麻麻的嫩黄幼苗,正茁壮成长、一片生机盎然。
“啧啧啧,听都没听说过!”
站在温室之中。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赵啧啧称奇,“在这个时节,玉米苗居然都能长到一匝高了?”
老赵揉揉眼睛,满脸的不敢置信,“邻近的那些生产队,他们的玉米种子,才刚刚丢下去吧?”
随手从木架子上。
拿下一个营养土窝窝头,老赵眼里满是惊奇,“厉害...这可不得了!哪一棵玉米苗都粗粗壮壮的,看着都馋人哩!”
“我看呐,这么搞,下下100颗种子,恐怕都浪费不了5颗吧?”
叶小川笑笑,“我统计过几次了,得出的结果是,种子损耗率大致在1.5%左右。”
“大大咧!啧啧啧,这辈子,我算是白活了...真还没见过这种,一点都不浪费种子的育苗法。”
老赵眼里,有泪光闪烁。
——那是一个庄稼人,眼瞅着乡亲们的日子有奔头了,而流出来的喜悦的泪。
这是幸福的泪...
“厉害厉害!小川还是你们这些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厉害呀!
我原本对于种地这方面,心里是有点不服气的,可现在...我算是服了,彻底服了!”
由于这些玉米种子,每一颗,都是社员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然后。
叶小川又偷偷将它放到柜组里去改良了一下...这就导致那些寻常的玉米种子,哪能比得了?
种子好。
再辅以先进的育苗方法...这样一来,今年三十里铺大队的玉米种子,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损耗率了。
而且。
由于这些从温室里移栽出去的玉米苗,它本身就要长到一尺高左右,才开始着手移栽。
这么高、这么粗壮的玉米苗。
它的根系本身就发达,串根快,抗病力强。
成活率自然就高。
再加上有营养土窝窝头,在早期的时候,还能不断的给这些玉米苗提供肥力。
因此。
这些玉米苗一旦移栽到土里,它的生长速度,肯定要比采用那种老式法子播种的玉米,要快很多...
三十里铺大队温室里,充满了希望。
对于今年,生产队肯定会获得大丰收的喜悦,笼罩在每个社员的心里。
大家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婆姨女子们的水色,看上去也好多了。
于是...三十里铺的社员无论男女老少,看上去,似乎都变的更润了。
也变的更加好看了许多...
而一大早就忍着双腿酸痛、私处更是疼的撕裂的折妍姑娘。
此时的她,已经来到无定河下游的刘家峁大队2生产小队。
朝阳映耀之下。
折妍也笑的很甜、很开心,“队长,您放心,我跟您说的这种堆肥法,绝对很有效果。”
要改变长久以来,早就养成了习惯的堆肥方式?
此事,事关社员们的福祉。
不得不谨慎行事的、那位生产队队长脸上,疑虑尚存...
折妍赶紧补一句,“这是叶知青同志,亲自传授给我的先进堆肥技术!”
“哦?”
“三十里铺大队那位插队知青,叶小川同志?嘶...那好,同志,你就放开手弄吧!”
【感谢】:
书友20240329095221699大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