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种条件搁在后世的话,只怕买主扭头就走!
——我兜里揣着钱过来买东西,还得把你当大爷一般的伺候着?
我跑到码头上去挑三拣四的,谁打回来的鱼最好,我选谁的...那不香?
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冷链运输。
而相对来说比较好保鲜一点的带鱼,虽说内陆地区的群众比较能接受,也爱吃这种海产品。
但这玩意儿,在这个时期产量高的很!
真还算不上什么真正的金贵品种...那又不是松江鲈鱼!
只有那东西,才是真正的很贵很贵的...基本上都走特供了,平常市场上哪能见得到?
在70年代。
海产品的价格,通常都不高。
大闸蟹0.8元/斤。
大虾分品种,零售价大概也就是0.4元/斤~0.8元/斤左右。
而舟山带鱼,差一点的才0.30元/斤,即便个头大一些的,那也很难超过5毛。
想想就知道了:
野生大黄鱼才0.35一斤,区区一个带鱼,能卖得了多高的价钱?
现在张国兴去联系的那家渔业生产队,做生意很死板。
做事一板一眼的,得完全按照这个时期的规章制度来办事。
对此。
叶小川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这是因为沿海的这些渔业生产队,它和内陆地区的普通生产队,其实也没啥两不同。
——生产队本身,对自己所产出的东西,并没有自主权,更没有定价权。
它们和内陆的生产队一样:
每年得先完成上级下达的“派购”和“征购”任务,将捕获的那些等级最好的海产品。
优先上交给“海产品收购站”。
只有这样。
上级部门才会给这个渔业生产队,拨付当年的“返销粮”指标。
先把好的上交。
剩下的一些、达不到收购站标准的残次品,生产队才有权自行处理。
是分给生产队社员们吃?
还是让他们拿回去弄成鱼干,以后慢慢享用?
或者是偷偷拿到,专门出售海产品的海边鸽子市场上去出售?
上面就不管了。
除过去这种渔业生产队买海带之外,如果说去钻空子、给那些沿海的生产队一点高价?
这种法子想偷偷弄点好一些的海产品出来?
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问题是!
通过那种方式能搞到手的海产品,数量极为有限,而且整个过程耗时漫长。
这种方法只能适合当地居民,嘴馋了,有些时候想吃点好的。
那他们还能去弄一弄。
却不适合批量采购。
尤其是叶小川从外地来的客户,哪有那么多功夫待在这里、慢慢等?
所以,咬咬牙!
叶小川向张国兴表示:
因公采购带鱼的各种证明材料,自己是随时都带在身上的,这个东西很齐全。
让他用不着担心。
等到了明天。
叶小川准备等官庄公社财政所的款子,汇过来了之后,立马就委托张国兴到那边去。
与对方签订好采购合同、交了定金之后。
然后根据情况,再去当地的运输服务社联系车辆。
把采购带鱼的事情商量好了。
还没顾得歇上一口气。
外出帮忙联系海带收购事宜的彭宇,又焉头耷脑的进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