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只想搞事业,你竟然想跟我结婚 > 第289章 兵兵的感触颇多

第289章 兵兵的感触颇多

看到剧本的芦韦不是很满意,干脆彻彻底底的修改一遍,才得到了导演周小文的认可。

周小文一直想拍的是文艺片,这应该也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导演的梦想。

但是西影厂的领导说,他得多拍两部商业片,才有机会。

于是就有了后来《疯狂的代价》。

有了几部作品打底,芦韦的编剧才华已经展现出来,周小文拍新片,第一个想到的自然还是芦韦。

《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可以说是当时,在票房上非常成功的警匪片。

1991年拍摄的《双旗镇刀客》,在电影史上,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导演何苹刚出道,算是西影厂的新人,住在招待所里,跟芦韦是邻居。

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才有了两人之间的合作。

《双旗镇刀客》最初的剧本,是何苹本人完成的,写出来之后,请芦韦给他提提意见。

结果芦韦看了之后,觉得不太行,碍于老友请托没办法,芦韦帮他又重新起草了剧本大纲。

参考的是老美的西部片,比如赛尔桥·莱昂内的《西部往事》等等。

片名也是芦韦给起的,叫《刀会双旗镇》,后来被何苹改成了《双旗镇刀客》。

可惜的是,写大纲的时候,芦韦手上还有西影厂给安排的其他任务,没办法写这个剧本。

于是就推荐了杨正光去做编剧。

得益于这个经典的模式框架,《双旗镇刀客》上映之后反响不错,不但拿了国内的金鸡奖,还拿了东京和柏林两大电影节的重要奖项。

说起来也有意思,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其中有两个是在二战的战败国举办的。

至于戛纳,更是没法说。

不是咱们日常乳法,而是实在太不经打。

马奇诺防线被绕过去之后,高卢鸡几乎全都是望风而降。

至于亚洲的电影节,国际影响力比较大的,还真就是小鬼子的东京电影节。

这也是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说远了,还是继续说芦韦。

他的真正高光时刻,还得数跟第五代导演合作。

吟诗小达人的《霸王别姬》,就是一部绕不过去的片子。

作为中国电影的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其价值毋庸置疑。

只是芦韦总是被埋没在最后。

提到这部片子,大多数首先想到的,就是导演陈铠哥,演员张国容,巩利,甚至原著作者李碧桦。

真正能了解到芦韦的,也只有少数的业内人士,知道编剧的重要性。

陈铠哥最初是看不上这部作品的,觉得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这一点上,跟芦韦倒是观点一致。

芦韦看过原著小说,也觉得女性作家的作品,戏剧性不强,而且充满了女性的伤感。

最后能做出来《霸王别姬》,还是得益于制片人徐风的坚持。

她买下了小说版权,必须拍成电影。

这样的话,陈铠哥不想拍,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

因为他拍《边走边唱》,票房大败,就是黄垒经常挂在嘴上的那部《边走边唱》,就票房来看,确实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结果就是,陈铠哥想再拍大片的话,除了徐风的投资之外,很难再有其他的可能性。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铠哥找到了芦韦,来改编这个剧本……

作为编剧,芦韦居功至伟,这一点有了陈铠哥后来其他作品的衬托之后,体现的尤为显著。

当然,他也是有真本事。

比如那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就完全是为了程蝶衣的性别倒错,量身定制的台词。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片子,也是芦韦的代表作,也可以说他封神的一部作品。

那就是《活着》。

这部片子的诞生,十分的机缘巧合。

1989年的时候,芦韦曾经拍过一部关于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的纪录片。

老谋子看过之后,来了兴致,在 91年春节前后,他找到芦韦,通宵长谈,商量着要拍一部关于皮影戏的故事。

后来还让芦韦写了《桃花漫天红》的剧本。

只是这个项目没立项,就暂时搁置了。

92年,老谋子拍完《秋菊打官司》之后,想拍点不一样的东西,看中了余华的《河边的错误》。

一块商量着怎么改编,剧本都定下来了。

余华又拿出了一部还没出版的稿子,就是《活着》。

结果自然是越聊越偏,到最后老谋子也是一拍大腿,把原来的剧本放弃了,改成了这个。

其实余华的小说,不太容易改编,里面有太多象征手法,需要靠读者想象。

在文学作品里,这么做很合适,但放到电影里来,就是个灾难。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所有的想象,需要具象化表现出来。

所以芦韦给作品改了定位,变成了正剧传奇和家庭伦理片。

结果自然是一战封神。

《霸王别姬》拿了金棕榈,《活着》也拿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同时还给葛尤拿了个戛纳影帝。

老谋子能请来这样,已经可以说是封神的前辈来当评委,足以见得,他对这个影展的重视。

这也是蒋博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家师兄,会在这方面犹豫的点。

“我一直有个担忧。”老谋子抽了口烟落寞道:“主流的电影观众,在一年一年发生着变化,我们这些人,要是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很容易就被甩下车去,从此消失在茫茫历史里。”

话题有点深刻,蒋博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还是有点太年轻了,而且关键是,他拍片子,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观众的喜好。

脑子里的片子,都是有票房验证的,即便是提前几年拍出来,实际票房可能没有那么理想,但是版权在手里,过几年一样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

反倒是李兵兵,一个走到职业生涯巅峰的女演员更有感触一些:“导演,我觉得担忧是没用的,与其去想观众喜欢看什么,不如分析一下,观众需要什么。”

这完全是两个问题。

有一些需要,在没有被发现之前,即便是本人也不一定清楚。

对于李兵兵的这个说法,总体上,蒋博还是赞同的。

另外分析需求,比分析偏好可容易太多了。

蒋博也略有感触道:“我觉得,故事内核对您来说,不是问题,关键还是讲故事的手法。要么依赖技术,走好莱坞那条线,要么依赖讲故事的手法变化,比如喜剧悲剧,这方面您应该比我懂。”